室性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研究空气污染不止是呼吸
TUhjnbcbe - 2022/11/21 19:34:00

空气污染是由能够改变空气自然特性的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燃料、机动车、工业设备等是空气污染的常见来源。空气污染物包括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臭氧等。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常见代用指标,颗粒物按直径大小分为PM10(直径≤10μm)、PM2.5(≤2.5μm)和超细颗粒(UFP,0.1μm)。PM2.5颗粒物、超细颗粒由于体积小,反应表面积大,并且可渗透至肺泡深处及渗入血液,可带来更强的危害性。

工业化带来的空气污染(来源:图虫创意)

据悉,空气污染是全球健康的首要环境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全球死亡的第四大危险因素。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估算,全球有万死亡人数可直接归因于环境污染,两种主要形式的空气污染包括PM2.5环境颗粒物污染,以及使用固体燃料烹饪造成的家庭空气污染,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危险因素[1]。

空气污染的心血管效应

1、心血管死亡

有学者综合34项研究发现,短期PM2.5暴露使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每10mg/m3暴露风险增加2.5%(RR1.;95%CI:1.-1.)。尽管相对风险不大,但影响数亿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ARP队列(N=,)数据显示,尽管PM2.5水平较低(10-13mg/m3),但长期暴露可使心血管死亡率增加10%(每10mg/m3)。多项来自中国的研究表明,PM2.5水平较高与急性CVD死亡率增加相关。

纳入5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PM2.5每增加10mg/m3与心血管死亡率的绝对值增加0.63%相关,即使PM2.5在39-mg/m3范围内也是如此。

空气污染与CVD之间可见的反应轴[3]

2、高血压

有研究显示,环境PM2.5暴露增加与接下来几天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有关,PM2.5暴露每增加10mg/m3,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1-3mmHg。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与血压慢性升高有关,且高血压的患病率或发病率会升高。重要的是,降低空气污染暴露后,血压可快速下降,进一步证实了吸入空气颗粒对血压的直接影响。

3、动脉粥样硬化

接触空气污染物浓度越高,斑块进展或新发斑块形成风险越高,对动脉血管可造成一定的损伤。

印度CHAI研究显示空气污染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4]。包含名对象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长期接触PM2.5颗粒物和二氧化氮与动脉钙化积分的严重程度呈独立关联,在男性老年糖尿病病人中关联度更强。

PM2.5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4]

4、急性心肌梗死

既往有研究显示接触稀释柴油废气可使血栓形成增加,从而将空气污染与急性心肌梗死联系起来。

有学者发现长期接触PM2.5颗粒物、臭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增加有关,且未发现PM2.5浓度阈值,即使在很低的浓度仍对健康有不良影响。长期和短期接触PM2.5颗粒物可增加斑块易损性,使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斑块面积更大,数量更多,斑块更不稳定,更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5、心律失常

有荟萃分析发现心律失常住院率和死亡率与PM2.5颗粒物升高相关,且与亚洲人群的联系更加紧密。

空气污染暴露会诱发房颤。年对4项观察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纳入了名参与者,PM2.5每升高10mg/m3,人口归因的房颤风险增加0.89%(95%CI:0.20%-1.57%)。尽管证据有限,但先前已经证实,暴露于空气污染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风险增加[5]。

6、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CVD的终末期,预后较差。长期接触空气污染颗粒物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增加有关,存在超线性关系,即使在较低浓度的PM2.5环境,浓度改变对健康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动物实验显示短期接触PM2.5颗粒物严重加重了左心衰竭小鼠血管重塑和右室肥大,可影响心力衰竭的进展,影响CVD的预后。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下载健康界APP点击:看健日报

欢迎投递医疗健康好文,录用后稿酬丰厚,并优先在健康界全平台推广。

赐稿请发至:xiaosansan

hmkx.cn

1
查看完整版本: 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研究空气污染不止是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