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脏性猝死的人数每年约55万,每日至少人心脏骤停,位居全球之冠。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跳变得特别快、特别乱,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患者大脑供血、全身供血不够或者中断而死亡。心源性猝死常常发生在院外,根本没有条件或来不及救治,目前我国猝死抢救成功率仍不足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猝死事件日渐频发,日趋年轻化。媒体经常报道的精英人士猝死毕竟是少数,常见的猝死案例还是发生在有明显危险因素的患者身上。比如,有猝死家族史的人,风险很高;冠心病患者,特别是支架治疗的患者也是猝死高发人群;心力衰竭患者也是容易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
预防心源性猝死好的方法是不得心脏病,不让小病转为大病。从源头上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心脏病高危因素。当然,一旦有了心脏病高危因素,为了预防心律失常突然发作,保险的方法是体内安装一个微型版的“自动除颤器”,就是我们说的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有人形象地比喻,植入了ICD就如同随身携带了一个“急救室”,24小时全天候监测和保护心脏。它可以自动识别心跳,如果太慢了可以进行常规起搏,太快了可以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发出电击提供除颤治疗,让心跳恢复正常,挽救患者生命。
大量临床证明,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临床的应用较广泛,其疗效比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佳。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以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使心脏性猝死风险减少80%,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从中获益更大,还有利于对患者心律失常的评估和处理。对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必须植入ICD进行长期甚至终身监测防护,在此期间还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及避免相关高危因素。
专家呼吁:心脏性猝死需要防治。所谓防治,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检查和预防,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疾病的高危人群不能持侥幸心理,一定要尽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因为症状或通过心电图等以明确诊断,也可通过筛查高危人群,提高患者亲属和同事及全社会的救治水平,加以防治。其次,提倡科学治疗,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手段。一旦确诊,患者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装置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