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杨陶玉记者吴朝香
由于家中三代都有高血压的家族史,陈女士二十几岁体检时发现高血压,也没有多想开始服用降压药,至今有十余年了。
然而渐渐地,陈女士发现自己这个“高血压”不简单:她同时服用三种降压药仍无法控制血压,血压有时甚至会高达/mmhg,还伴有头痛等不适。更吓人的是,一次体检后,陈女士接到电话被通知“血钾危急值”,医院治疗。
低血钾怎么都补不上去
钾是人体重要的电解质成分,细胞生命功能的正常维持、心脏的跳动、神经的传导都需要钾离子的参与。
陈女士的血钾有多低?
临床上血钾低于2.8mmol/L被判定为“危急值”,而“危急值”的概念就是: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而陈女士的血钾只有2.35mmol/L,尿蛋白也出现了阳性。
自那次体检后,这几年危急值通知电话成了“家常便饭”,每每接到陌生电话都让陈女士胆战心惊。
然而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补钾,都无法解决陈女士低钾的问题,钾补上来又掉下去,总是到不了正常范围。更奇怪的是,普通人低血钾会有明显的心悸、乏力甚至活动障碍等症状,而陈女士几乎没有不适的感觉,甚至好几次连医生都不相信这是眼前这个活动自如的人的化验报告。
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邢玉波副主任医师表示,陈女士在如此低血钾下仍症状不明显,恰恰提示她病程较长,身体已经耐受这样的低钾水平。然而,这种“耐受”并非好事,主要是由于身体失去了对于低钾的预警,反而使情况更为危险,因为在低血钾时极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那陈女士的身体状况怎么办,就这么一直“危急值”下去吗?邢玉波表示,陈女士的这个高血压真“不简单”,是一种叫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
高血压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继发性高血压往往继发于某一些特定疾病,如能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是能够被治愈的。激素的异常能够导致高血压,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又是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它是指肾上腺过量分泌一种叫做醛固酮的激素,典型临床表现有高血压、低血钾、低肾素、高醛固酮血症等。
陈女士的血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而肾素水平很低。经过肾上腺增强CT检查,发现陈女士的右侧肾上腺有一个1cm左右的结节,这可能就是导致陈女士患原醛症的元凶。
对症救治,再也不用吃降压药了
这下子好了,找到病因,陈女士以为治疗就可以顺风顺水了。没想到,新的难题产生了。
原醛症的主要病因有醛固酮瘤及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随着技术的发展,肾上腺结节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大部分最终被证明是无功能的,也就是说CT上的结节并不一定真的就是醛固酮瘤。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双侧增生引起,有时在CT上甚至可能表现为结节样的增生被误认为腺瘤。
而且,这两种疾病在治疗上是完全不同的。醛固酮瘤首选手术,能够从病因上根治病情,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因为是双侧病变,不适合手术,首选药物治疗。如果单纯依靠影像学结果,有25%患者可能被错误手术。
为此,内分泌科主任武晓泓主任医师组织内分泌科肾上腺组团队与血管介入中心副主任罗祖炎主任医师团队、泌尿外科沃奇*副主任医师团队讨论后决定:为陈女士进行“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AVS)检查。通过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在外周和双侧肾上腺静脉取血,最终发现右侧肾上腺静脉的醛固酮明显增高,是左侧浓度的40倍,证实该患者存在右侧的醛固酮过度分泌。
病因水落石出,由泌尿外科沃奇*团队为陈女士进行了腹腔镜下患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陈女士异常增高的血醛固酮浓度立刻下降,血钾也恢复正常,也不再需要服用降压药物了。
原醛症不少见,很容易漏诊
困扰多年的顽疾终于得到根治,对此陈女士一方面庆幸终于祛除病根,另一方面又惋惜没有早些重视高血压。十余年的病程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并发症,特别是肾脏损伤导致了蛋白尿阳性,未来能否完全恢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对此邢玉波提醒广大市民:原醛症并不少见,在高血压人群中占5%,在难治性高血压中更高达20%。
不同于普通高血压,原醛症对于身体的损伤并不是单纯高血压、低血钾造成的,而是一种被称为“醛固酮*性”的作用。原醛症患者心脑血管意外和肾脏损伤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高血压患者,所以即使在降压药能够控制血压、血钾也不低的情况下,仍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有一部分的原醛症(比如醛固酮瘤)是可以通过手术治愈的,这一类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甚至不需要再服用降压药。近年来,原醛症得到了公共卫生界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