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VT)植入ICD同时进行导管消融尚未被作为一线治疗纳入临床指南,也缺乏对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进行VT消融治疗的前瞻性研究数据。近日,一项由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美国专家共同开展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PAUSE-SCD研究提示,对于合并单形性室速、有ICD植入指征的各种病因心肌病患者,在植入ICD时尽早进行一线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减少室速复发、心血管住院、死亡等事件的发生,结果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研究纳入例合并单形性室速、有ICD植入指征的心肌病患者,其中例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入消融组和传统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计划植入ICD,其中缺血性心肌病占35%,非缺血性心肌病占30%,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占35%。消融治疗平均在ICD植入前2天施行。随访31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室速复发、心血管住院、死亡)发生率为:消融组49.3%vs.对照组65.5%(P=0.04),且这一显著差异主要是由消融组VT复发减少带来的(VT复发风险降低49%)。另外,消融组的ICD放电率和抗心动过速起搏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心血管相关住院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可见,在不同病因心肌病患者中,植入ICD同时进行早期导管消融可以显著降低VT复发,进而改善远期心血管相关住院或死亡的复合终点,并且显著减少ICD的治疗需求。
参考文献:
First-LineCatheterAblationofMonomorp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nCardiomyopathyConcurrentwithDefibrillatorImplantation:ThePAUSE-SCDRandomizedTrial.Circulation.May4.
英文链接中文介绍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时机是否影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预后?
室性心动过速(VT)导管消融的最佳时机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没有随机试验评估首次ICD电击后消融的效果。近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一项研究,对此进行探讨。该研究是一项两阶段、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临床试验,由意大利PaoloDellaBella教授主持。将缺血性或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具备ICD一级或二级预防指征的患者纳入初始观察阶段,直到首次放电(A期)。在恢复知觉后(B期),将患者随机分为:立即消融组(放电后2个月内)或对照组(继续标准治疗)。例A期患者中,例(30%)出现室速,56例(11%)随访2.4年接受了自动电除颤,其中47例(84%)同意参加B期。随访2年后结果显示,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或因心力衰竭恶化住院),消融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vs42%,P=0.),且消融组的ICD放电率低于对照组(9%vs42%,P=0.)。其中,消融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8例(33%)死亡。在因心衰恶化住院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得出结论,首次ICD放电后的室速消融与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的风险降低、以及ICD放电减少有关。这些发现为首次ICD放电后的室速消融提供了新证据。
参考文献:
DoesTimingofVentricularTachycardiaAblationAffectPrognosisinPatientsWithan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ResultsFromtheMulticenterRandomizedPARTITATrial.Circulation..Epub.
英文链接中文介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新预测模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多数有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VA)或心脏骤停(SCA)复苏病史的ARVC患者可从ICD植入二级预防中获益。但对于ICD植入一级预防适应症人群,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体系。既往小群体研究由于统计能力有限,无法确定此类人群中与VA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约翰·医院HughCalkins教授团队利用现有临床变量,构建了一种新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发表在Europeanheartjournal杂志。该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纵向、观察性队列研究,共入选名无持续性VAs/SCD病史的ARVC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确诊后首次持续性VA事件,定义为SCD、SCA、自发持续性室速、心室颤动/扑动或适当的ICD放电构成的复合事件。最终有名(73.8%)患者资料完整,可用于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研究得出一项公式,计算持续性VA的5年风险。公式包含下列变量:性别,年龄,近期(6个月)心脏性晕厥病史,非持续性室速病史,24小时室早数量,前壁下壁导联的T波倒置总和、右心室射血分数,详细公式和在线应用程序可访问
频发性室性早搏可以用导管消融进行治疗。然而对于深层的心肌壁内病灶,传统消融技术无法穿透病灶,可能因消融不充分而导致手术失败。近日,Circulation:ArrhythmiaandElectrophysiology杂志发表一项研究,评估了壁内针消融(INA)对于传统射频消融术无法根治的室早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由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VivekYReddy教授主持,4家中心共35名对标准射频消融无效的频发性室早患者接受了INA手术,基线室早负荷为25.4%。通过传统标测技术确定消融初始靶点。通过一根可偏转导管进行INA,导管尖端装有一根可伸缩的针头,可延伸至心肌12mm内,并能进行起搏和记录。注射造影剂进行位置评估后,用针尖进行射频消融,采用温控模式(最高温度60℃),从针头灌注生理盐水。主要疗效终点是6个月时室早负荷降至/24小时。每个病变/患者给予10.3±8.0次INA后(91%的患者同时进行了传统的射频消融),71.4%的患者室早即刻消失。平均随访±天,73.3%的患者达到主要疗效终点,室早负荷降至0.8%。并发症方面,包括1例心脏传导阻滞,1例股动脉夹层,3例心包积液(均经皮介入治疗)。研究得出结论,对于传统射频消融术难以根治的频发性室早,INA能有效消除室早,且安全性可接受。
参考文献:
IntramuralNeedleAblationforRefractory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s.CircArrhythmElectrophysiol.Apr27;CIRCEP010020.
英文链接中文介绍赵明昊姚焰整理
往期回顾心律失常进展荟萃一:中国原创研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AHRA亚洲心律学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