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8日为我国的高血压日,今年宣传的主题为“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却普遍偏低,目前高血压防治的各项评价指标均不容乐观,今天,我们就针对人们在日常中的一些误区来讲讲平时该如何来更好地对待高血压这种慢性疾病。
误区一:以症状论血压,认为没有任何症状就不会有高血压。
其实高血压每个人的表现可能不一样,有些人血压很高,但他们可以毫无症状;也有些症状没有特异性,比如心悸,乏力,甚至表现为失眠,所以目前还是建议平时注意血压的测量。
误区二:吃了药就万事OK了!有些患者对血压的控制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已经在吃药了就好了。但是每个人的血压水平可能不一样,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度也可能不一样。所以不是吃药了就好了,还要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药物使用量。
误区三:只关心要不要吃药,对自身高血压认识不足。其实绝大多数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有几个因素影会导致血压升高,比如年龄,遗传,饮食,吸烟喝酒,缺乏锻炼,精神紧张等,这种高血压目前只能控制,不能根治;但有10%-15%的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其常见原因包括肾实质性病变或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这种高血压部分去除病因后是可以根治的,不需要降压药治疗。
误区四:担心药物副作用大,会产生耐药性,拒绝服药。
有些人已经明确有高血压,而且血压一直控制不佳,但仍不肯服药,他们怕药物的副作用远甚于高血压本身。其实药物副作用因人而异,不能完全避免,但控制高血压的获益远大于药物副作用本身,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仅占1%~5%,并不是每位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不良反应。
也有些不愿意服药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第一,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血压控制得越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肾损害。研究结果表明,舒张压每降低5mmHg(收缩压降低10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40%和14%。第三,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只用一种降压药,过几年后需联用两种降压药。这不是耐药了,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等,血压比原来更高了。
误区五:开始的时候不能用好药。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优先用“好药”。同类药物中,选择每日1次的长效降压药,不仅依从性高,而且可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包括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能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误区六: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如果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稍快;老年人、病程较长,有合并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可稍慢。绝大多数的长效降压药需要1~2周才能达到最大和稳定的降压作用,不要急于更换降压药品种。
误区七:血压降到正常后,隔天吃一次降压药,甚至有人认为可以停药。
目前已经证明血压大幅波动可加剧靶器官损伤。隔天吃一次降压药,血压忽高忽低,与高血压一样有害。假如每天吃一片药血压偏低,可以改为每天吃半片(缓释片、控释片绝不能掰开),这样可以避免血压明显波动。
高血压其实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正确的处理方法!
因此,医院心内科
建议大家正确面对高血压,
做到“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
心内科简介心血管内科成立于年,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学科,是区级重点学科。科室设置42张床位,其中冠心病中央监护床位(CCU)8张,普通监护床位8张;已成功完成国家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建设;科室目前拥有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硕士研究生6名。
科室注重业务能力培训,多人多医院进修学习;近三年承担省市级课题10余项,多个课题通过评审并获市县级科技进步奖。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多次在全国及省级会议上主持及参与讨论。
科室年门诊量近6万人,住院人次左右。学科技术力量雄厚,年开展介入手术例左右,包含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术,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包括单腔、双腔、希浦系统起搏、心脏除颤起搏器(ICD)、再同步化起搏(CRT)等),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速、房早、房颤、房速,一站式房颤射频+左心耳封堵术等。
供稿:心内科周晓峰
审核:医务科徐雅
责编:宣传统战办马致远咸春珍
往期精选
抢先看!上海杭州专家就诊全攻略
祛痘焕肤
果酸活肤火热进行中,爱美人士速来围观
最多跑一次
一份超实用的门诊就诊指南看病就诊有它就够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