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心房颤动每日问答之我们如何能够远离房颤
TUhjnbcbe - 2021/7/17 6:55:00

您想知道的,就是我们想说的!

Q要想远离房颤,需要注意哪几点?A

研究显示,多个危险因素与房颤发作、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相关,其中包括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病、肥胖、耐力运动、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异常、吸烟、饮酒。

不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家族史、种族、身高、基因等。

对我们而言,将可干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房颤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血压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是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不能较好地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将会显著增加,即使血压在正常上限(/90mmHg),发生房颤的风险同样增加。

在不同类型降压药物的选择方面,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如培哚普利、贝那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如厄贝沙坦、缬沙坦),可降低房颤发生率。对于在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或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中,这两类药物也会降低房颤复发的风险。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与房颤经常共存的疾病。它可以使心房间质纤维化、传导缓慢,促使心房重构。同时,糖尿病也是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通过积极控制血糖,不影响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同时在药物选择方面,二甲双胍对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及脑卒中的概率方面有潜在作用。

(3)肥胖

肥胖会导致显著的心房重构,是房颤发作以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房颤发生率增加3%~7%,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增加3.1%。

控制体重可以降低房颤的负荷。对于肥胖的房颤患者,如体重能下降10%以上,且体重稳定,无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生存率可提高6倍。因此,积极进行体重控制对房颤患者有益。

(4)睡眠呼吸暂停

在30~60岁的普通人群中,约24%男性、9%女性存在睡眠呼吸暂停,而房颤患者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比例高达32%~39%。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碳酸血症等情况,导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更易发生房颤,且房颤的发病和进展与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因此,对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房颤患者,应进行相应筛查,对有治疗指证的患者提倡使用持续正压通气。

(5)酒精

酒精摄入是发生房颤、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饮酒越频繁,相应的危险度越高。酒精*性可导致心肌纤维化,进而形成左心房瘢痕和肺静脉外触发灶,诱发及加重房颤。

对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如能有效进行包括限制酒精摄入量在内的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可显著增加单次或多次消融成功率。因此,限制饮酒是房颤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运动

运动量过少及过多均增加房颤发作的风险。静坐为主的生活方式使房颤发生率增加5倍,在此类患者中增加活动强度可降低其风险,研究表明仅经过12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就可以使此类患者房颤负荷降低41%。

同时,运动过多也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一项在耐力运动员中进行的研究显示,长时间的高强度耐力运动使房颤发生率增加5倍。此类患者通常以阵发性房颤为主,症状明显,同时会有心脏扩大、心室肥厚等结构性改变。

因此,提倡适量运动,对防治房颤有益。

编辑:贾凌梅

审核:陈亚丽

▌关于我们

医院心血管中西医结合内科以常见心血管病诊治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为工作重点,配备心内科专业医护团队,开展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单腔、双腔、ICD、CRT)、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微创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监护与评估设备,为您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救治,全力帮助您解决疾病困扰。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房颤动每日问答之我们如何能够远离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