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
中国太原编者按:心力衰竭(HF)和心房颤动(AF)常因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机制而共存,两者并存常预示着预后不佳。在CSC大会上,医院的孙健教授就HF合并AF的治疗作了专题讲座,阐释了AF和HF的时间关联,并就HF合并AF的节律控制、抗凝管理及导管消融策略作了深度解析。
医院孙健教授AF和HF的时间关联临床实践中AH常与HF并存。对例新发AF患者的调查发现,37%合并HF;对例新发HF患者的分析显示,57%存在AF。此外,有研究发现,将没有AF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与射血分数减低的HF(HFrEF)相比,现患AF与新发射血分数保留的HF(HFpEF)相关性更强。另有研究发现,随着HF症状的不断加重,HF患者的AF患病率也呈现增加趋势(图1)。
图1.AF患病率随HF症状加重而增加
基础研究发现,AF可通过多种机制损害心肌功能。首先,AF相关的心动过速、心率突然改变及心律不规则均可使心输出量降低;其次,持续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动过速型心肌病;再次,AF时获得最佳心室充盈所需的心房收缩缺失;此外,AF时神经内分泌血管收缩因子及促凝血生化机制被激活。这些均会影响心肌功能。
AF合并HF的治疗★节律控制策略
对于年轻患者,我们倾向于选择心律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其一存在心房收缩可使静息时更好地控制长期症状和HF;其二,年轻个体的体力活动水平通常更高,所以窦性心律中的心率反应可得到更好的控制,血流动力学反应也可能更大幅地改善。节律控制时,首先应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凝;其次要决定心脏电复律是否合适;最后需选择一种维持心律控制的抗心律失常药。
★导管消融策略选择
对于AF合并HF的患者,有资料显示,导管消融可用于节律控制后药物治疗失败。但是,目前尚无导管消融与单纯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可以借鉴。
★抗凝管理策略
HF合并AF常导致症状恶化、HF加重,还会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与单纯HF或AF患者相比,两者并存者的死亡率明显更高,其抗凝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临床实践中我们需充分了解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的出台背景和各自优势(图2),利用前者进行危险分层,找出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的高危患者;利用后者找出无需抗凝的低危患者;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HAS-BLED评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最后,根据上述评估结果选择合理的抗凝治疗策略。
图2.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的出台背景及各自优势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