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公众对房颤的认知仍普遍不足。
为改善我国公众对房颤的认知现状,不断提高我国的房颤管理水平,在即将迎来的我国第9个房颤日之际,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携手我国心律失常领域的专家学者团队隆重推出系列教学专题讲座,携手全国心血管同道,共同提升房颤诊疗水平,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均质化、全面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共筑房颤防治长城。
本次系列教学专题讲座,由首都医科医院董建增教授、龙德勇教授、桑才华教授、汤日波教授、喻荣辉教授、李松南教授、蒋晨曦教授、刘念教授和王伟教授担任主讲,从基础电生理机制出发,结合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的临床诊断与识别、消融术中操作细节以及患者围术期管理等话题,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
活动海报
课程简介:
第一讲心电传导原理和临床电生理
本期讲座,首都医科医院刘念教授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肺静脉隔离和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三个例子入手系统阐述了心电传导原理,并详细介绍了Source-Sink理论及如何通过这一理论理解传导阻滞和其他消融相关电生理现象。
第二讲折返与拖带
折返是基本的电生理现象之一,拖带对于折返性心律失常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期讲座中,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蒋晨曦教授从折返的机制和折返对期前刺激的反应着手,系统阐述了重整现象、拖带方法以及确认拖带成功最简单的方法/实质。
第三讲间隔部位起源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临床诊疗中常会遇到窄QRS波心动过速,如何鉴别这些心动过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期讲座中,首都医科医院董建增教授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从心房激动顺序、PR间期与RP间期长短和旁路的电生理特性等方面生动讲解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等间隔部位起源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方法。
第四讲右侧旁道的心电图诊断及射频消融
本期讲座中,首都医科医院王伟教授围绕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从瓣环解剖出发,全面讲述了体表心电图和腔内电生理检查在旁道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方法,并结合自身经验讲解了如何识别电位、定位瓣环和确定消融靶点。最后,王伟教授还细致讲解了各种类型旁道消融的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
第五讲特殊部位房速的标测与消融
本期讲座中,首都医科医院喻荣辉教授围绕房速的形态学特点,着重讲解了起源于肺静脉、冠状静脉窦、右房、界嵴、房间隔、无冠窦、瓣环、左右心耳以及房颤消融术后微折返房速的心电图特点及鉴别方法;最后,喻荣辉教授还提到了房速消融时的注意事项。
第六讲高精密度时代复杂房扑折返环路的解释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房扑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本期讲座中,首都医科医院桑才华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及实例,从如何理解激动顺序、关键电图特点、特殊电位的识别以及何时需要拖带标测等方面深入讲解了复杂房扑折返环路的诊断。
第七讲肺静脉电位的识别
肺静脉电隔离是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基本术式,深刻理解肺静脉电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期讲座中,首都医科医院汤日波教授从肺静脉电位的产生出发,详细阐述了左右肺静脉电位的识别、如何判断PVI、Lasso及单导管指导下PVI等内容。
第八讲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管理
本期讲座,首都医科医院李松南教授全面介绍了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管理,包括术前左心房血栓的筛查、围术期抗凝管理、术中镇痛镇静管理、围术期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症的管理与围术期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第九讲心室解剖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定位
本期讲座中,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蒋晨曦教授围绕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讲解,详细介绍了左/右瓣环、主/肺动脉窦、流出道、左室summit区域、左室乳头肌、调节束等结构的解剖特点以及起源于这些部位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定位方法。
第十讲心室刺激
本期讲座中,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龙德勇教授详细介绍了心尖/底刺激、单发His不应期刺激(RS2)、Para-His刺激和心室连续刺激(拖带)四种特殊心室刺激的方法,并以6个实例详细讲解了这四种心室刺激方法的应用。
视频观看方式
方式一:登录CD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