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失温迷思失温到底怎么救野外医学告诉你
TUhjnbcbe - 2021/7/4 21:50:00

本文转载于野外医学,作者主任导师微波炉

*河石林山地越野赛意外事件的后续影响还在继续,一个名词“失温”也不断的被提及,很多公号都分析了失温的原因,提出了失温的处理方法,但也有一些“UC震惊部”风格的说法,特别是一篇“失温时,一碗热水即可丧命”为标题的推送也广为传播。

那我们来具体聊聊失温的处理方式,有哪些是可行的,又有哪些是不可行的呢。

学过野外急救的朋友,一定听过那么一句话,“视情况而定”,野外医学提倡评估患者,根据不同的医学判断做出不同的处置。同样的,一个回温的方法,在失温的不同阶段,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截然相反。

由于我们无法在野外实现直肠温度的测量,也就无从获知患者的核心体温是多少。但温度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脑功能,患者的精神状态或意识水平的改变决定了失温程度严重与否。

之前的推送我们已经介绍过轻微失温和严重失温的判别,点击了解详情:不蹭热点只谈风险,从野外医学的角度看*河石林越野赛意外事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判断脑功能的改变。

失温的处理原则

原则一:能量平衡

想办法来增加产热和减少散失。诸如寻找避风遮雨的地方;擦干身体换上干爽的衣服;用保暖的东西包裹自己;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和饮料等等,总之,围绕着能量进出的平衡,想尽一切方法来提升体温。

原则二:早发现早处置

其实在你开始觉得冷、出现寒颤或那种冷的一激灵的感觉时,就说明你的体温可能要下降了,这时你就要想办法让自己暖和起来。而等到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抖时,你的失温问题就出现了。千万不要有扛一扛的想法,如果遇到问题不处理,那么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同样,如果你没有改善的方法或者方法不起效,那么,尽早下撤寻求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网上也有很多普及失温如何急救的科普类文章,说法大同小异,但如果不去理解这些方法如何起效,那么,错误使用反而会带来伤害。

喝热水会不会致命?

这句话其实有点标题*。如果是WMA的学生,记得我们的分级只分两种:1,轻微低体温症;2,严重低体温症。轻微的患者饮用热水没有问题。严重的患者呢,当然有问题。特别是因为失温而失去意识的时候,这个时候患者可能存在无法控制呼吸道的问题,那么患者不仅不能喝热水,也不能给食物和甜饮,强制喂食可能导致食物和水进入呼吸道,从而造成患者窒息。

总结:轻微低体温症可以喝热水;严重的不能喝,但是主要原因不是逆转的体表体核效应。

最后,热水回温的作用的确是不高的。假设你的患者是80公斤,能够入口的水温不会超过65度。算下来,则失温患者需要喝下至少几升到十几升的热水才能回温。光靠喝热水回温,这显然是不可能而且不合适的。

患者到了严重失温,那么因为剧烈加热引起血管扩张,逆转的体表体核效应,造成危险的问题是否存在呢?的确存在。对于严重失温的患者,他们心脏过度敏感,身体脱水,代谢紊乱,所以回温需要温和的由内而外的回温。如果把严重失温的患者浸泡在热水浴缸或使用热水冲淋时,或是用类似方法剧烈、主动的加热回温时,外周的血管扩张,逆转体表体核效应,甚至出现心脏的室颤,那就会让患者变得更加的糟糕。

此图来源于网络

失温能不能剧烈运动?

控制不住的颤抖出现时,就是失温的明显症状,肌肉的颤抖,让我们可以产生更多的热量,运动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运动产热需要燃料,也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糖原,糖原主要存储在我们的肌肉和肝脏,糖原的摄入来自于食物,不管是淀粉、蛋白质还是脂肪,最终都分解成糖原。那么当失温出现时,是否增加运动,就需要考虑自身的糖原是否充分了。

假设把人体比作一堆篝火,糖原就是柴火,运动就好比给这堆火扇风。如果柴火充足,那么扇风就可以让火烧的更旺,你的体温也就回来了;但是,如果柴火不足,火焰已经很微弱了,这时扇风,你就有可能把火苗扇灭了。所以,你想要火烧得旺,不管柴火是否充足,我们都可以先往火里添加一些燃料,然后再去扇火。那么回到人体,我们的建议先给患者做其他的回温措施,特别是食物的摄入,有好转之后再鼓励运动来加快热量产生。

剧烈运动还会让病人的体温继续下降后(后降效应afterdropeffect)再会重新上升,那么在后降期间我们也担心伤患失温进一步恶化。在这里鼓励伤患颤抖的回温方法是最好的,安全且效率也不差。

图:可见大部分我们可用的回温方式,都会使得患者的体温先下降,再上升。

那么一杯热水、一罐含糖可乐、一个鸡腿,哪个更容易产生热量呢?

毫无疑问,应该选含糖可乐。糖分最容易产生热量,鸡腿需要分解成糖分才能产生热量,而热水无法产生持续的热量。如果三个都可以选,那么就把热水和可乐混合后喝掉,然后再啃掉鸡腿吧。

烤火有益还是有害?

很多人有疑问,以往露营的时候,晚上觉得冷了,烤烤篝火可舒服了。在野外生存的视频中,也都强调篝火的重要性。怎么到了急救,烤火反而有危险了?

其实还是视情况而定。如果你只是轻微失温,也可以进食进水,那么有能力点上堆火,让自己更舒服,当然没有问题。

但如果患者进入严重失温,烤火就有问题了。火焰的干热特性,会让靠近火侧的体表血管快速受热扩张,影响患者的血压,可能导致心脏室颤,同时,烤火的热量也无法有效的进入身体核心,所以,我们经常感觉烤火的那面太热,但背面依旧很冷。如果换到一个室内或相对封闭的环境来说,利用火堆或火盆来改善整体的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消散,对患者来说也是有益处的,只是,要注意通风,避免CO中*。

摩擦手脚会致命吗?

冷的时候,肢体末端相对比较容易冻伤,所以我们会想要搓搓手、搓搓脚,让这部分暖合起来。但是这点摩擦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改变核心的体温。对于失温来说,要恢复的是核心体温,需要根本解决热量产生和流失的问题,摩擦手脚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摩擦造成的局部血管扩张,也不会对患者造成危害,总之,这么做没有益处,而且会耽搁正确的救治。可能唯一的好处是帮助回温的人可能会觉得热,因为他一直在运动。

可不可以脱光抱一起?

还能这么做吗?!!

看过神话的朋友,估计已经开始YY了。

但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健康的人体提供了温和而又持续的热量,对于失温的患者来说是有益处的。但是,考虑风险评估,这个时候,健康的人也面临失温的危险。所以,如果你想要的这么做,当然你也不需要脱光,但首先要确定是否满足以下条件:充足的人手来轮替和照顾伤患;安全的环境确保健康的人不会失温;足够的保暖材料能把两个人包裹起来;你是否愿意冒失温的风险。如果你做不到,那么还是尽快后送吧。

此图来源于网络

摸不到脉搏要不要心肺复苏?严重低体温的患者,呼吸脉搏比较微弱,甚至难以触及。同时心脏又会过度敏感,一旦原来缓慢的跳动被干扰,就会变成室颤。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体温,心脏也难以恢复跳动。所以,在野外环境下,如果触及不到患者的脉搏,那就得加快撤离的速度,如果无法持续按压且按压影响撤离,那么就不要进行胸外按压。(WMA指南,建议在严重低体温的情况下不要进行胸部按压,因为胸部按压肯定会延迟撤离的时间,并且有可能你是对一个功能正常的心脏按压,反而引起心室颤动。然则,并非所有本领域的专家都认同这一观点。)但在后撤的过程中,人工呼吸的可以的,温热的空气进入患者身体的核心区域,可以减缓体温的持续下降,野外医学建议这个时候给予患者每分钟六次人工呼吸。喝酒可以取暖吗?

很多电视剧电影里都有喝酒取暖的桥段,而且,喝酒之后,很多人就觉得热了,不那么冷了,但其实这是酒精在起作用。酒精促进血液流动加快,让我们的身体误以为体温上去了,但实际上,我们的核心体温并没有上升。酒精还会欺骗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感知不清外界的环境温度,反而带来失温冻伤的风险。

保温毯到底有没有用?

我们常说的保温毯或者救生毯,其实是一块约Xcm的PET膜加金/银色涂层。实验证明,保温毯还是有作用的,但也要看所处的环境和使用的方法。保温毯的作用是隔绝一部分风和雨的影响,同时留住身体散失出来的热量。要保温毯最大程度起作用,就需要把自己严严实实的裹起来,但这个尺寸对一个大汉来说,可能就不够了。那么,有必要的话,多准备几条保温毯,尽可能把自己暴露在风雨中的肢体都保护起来。由于保温毯太轻太薄,容易受环境破坏,如果裹上保温毯之后,在外面再加上一件外套,那么包裹性和安全性也会更高一些。当然,如果有睡袋式或穿戴式的保温毯,那就更好了。如果还能在保温毯内增加一个热源,如暖水袋、暖宝宝,那么效果更佳。

作者的话

网络上的信息复杂且凌乱,甚至自相矛盾,我们需要用判断性的思维,去辨识这些信息,尝试理解各种观点背后支持的理由是什么,这些理由是否有理论或数据的支持。同样,我们也需要理解,在任何时候,风险固定存在,不同的方法就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和收益,我们需要避免用高风险的方法去处理低风险的问题。

视情况而定是在野外医学里经常被用到的说法,这也是要求我们的学员有判断性的思维,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决定。

以上内容只是从野外急救的角度来讨论,欢迎持不同意见者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失温迷思失温到底怎么救野外医学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