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马拉多纳心脏骤停去世,一定要学的猝死急救
TUhjnbcbe - 2021/5/30 17:19:00

▲题图来自pixabay

真是多灾之年,昨晚惊闻一代球王马拉多纳心脏骤停去世的消息,令人惋惜。一旦发生了心脏骤停,如果能在救护车来之前,由普通人做好高质量的急救,会大大提高生存率;平时大家也要掌握预防和筛查冠心病的知识,来降低猝死的概率。今天我们就汇总一篇关于急救和预防猝死的文章,希望大家身体安康!文

可友健康本文主要包括

什么是猝死?

猝死如何急救?

如何降低猝死的风险?

什么是猝死?

猝死,学名叫做心脏骤停,从名字中的「骤」字可以看出,是指心脏停跳突然发生,有时候甚至毫无征兆。心脏一停跳,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流就会终止,这也就是为什么猝死发生后几分钟内(准确的来说,4分钟),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出现死亡的原因。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50万人发生心脏猝死,更加悲剧的是,由于我们国家心肺复苏以及AED(体外自动除颤仪,一种体外电击设备)普及率非常低,这50万人中,大约49.5万人会用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多么沉重的一个数字!虽然猝死不可预测,但是猝死的高发人群是冠心病患者,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三高」、肥胖、吸烟、缺乏运动、不合理膳食、空气污染等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家里有冠心病人的,家人务必要学会心肺复苏,以备不测。

猝死如何急救?

猝死的救治有效时间特别的短暂,需要争分夺秒,如果在4-6分钟之内不给予心肺复苏的话,患者就会死去,再也活不过来了。所以大家遇到猝死病例,一定、千万,不能等救护车来救,必须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救护车可以在4分钟内赶到。心肺复苏的目的是为后续的抢救争取时间,给大脑提供氧气,避免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心肺复苏不是专业人员的专属救治方法,因为猝死随时随地可能发生,正好猝死在一个医生面前的概率非常的小。所谓的急救(FirstAid),是面向非专业人士的、在专业人员到来之前的救治方法。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如果我出手救人,但最后没有救过来,会不会惹上麻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条于年3月15日通过。它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

所以,不用担心,学好心肺复苏技能,大胆地去施救吧!

01心肺复苏的存活链心肺复苏能否成功取决于存活链。这个词很形象,就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如果链上的哪个部分断了,车子就无法前进。存活链和这个链条差不多,如果哪个部分断了、或做得不够好,存活率就大大下降了。存活链包括四个部分,尽早识别危险情况和寻求帮助、尽早心肺复苏、尽早除颤、复苏后治疗。除了最后一项,医院外完成,如果这四个链条做得很好,存活率可以达到50%,我国目前存活率小于1%,欧美约为13-15%,和50%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大家在面对猝死的时候要关心存活链,做到心中有数。

存活链

02心肺复苏前的评估在进行心肺复苏前,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估:气道/Airway:气道通畅是人工呼吸的前提条件;呼吸/Breathing:有正常呼吸时,不需心肺复苏;内循环/Circulation:如果有内出血,按压可能会加重出血;肢体活动/Mobility:可以自主活动时,不需心肺复苏;充分暴露/Exposure:解开衣物便于观察受伤情况、进行心肺复苏、以及使用AED。

心肺复苏的唯一适应症是猝死,也就是只可以对已经死亡的人实施心肺复苏。那么,如何确认一个人是猝死状态?

无反应。对呼唤、拍打无任何反应;

无呼吸。平躺:看肚子有无起伏;耳朵贴近鼻子,听有无声音;脸贴近鼻子,感觉有无气息。带喘息或非常慢的濒死呼吸当做无呼吸处理。

无反应比较好判断,但非专业人士对呼吸的判断比较困难,并且心肺复苏的时间宝贵,所以,可以给自己10秒钟判断,判断为猝死状态、或判断不出来,则视为无呼吸,可以开始心肺复苏。

03

心肺复苏的方式

目前有两种心肺复苏的方法,一种是「经典心肺复苏」,也就是胸外按压加人工呼吸。另外一种是「徒手胸外按压」,也就是只做胸外按压,不做人工呼吸。

对于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徒手胸外按压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手段。疫情期间,如果有顾虑,可以不做人工呼吸、只做胸外按压,仍然是有效的心肺复苏。不要因为害怕人工呼吸,而放弃胸外按压。

国际指南强调,对于儿童或者溺水、窒息的患者,依然推荐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联合的心肺复苏方法。

心肺复苏的同时,可以指定人打、指定人拿AED,持续心肺复苏直到发生以下情况之一为止:

被救者苏醒;

救护车到达;

AED准备好。

03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

C-胸外按压/ChestCompression

以成人为例,高质量的胸外按压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按压部位:胸骨正中央,双乳头中间;

着力点:掌根;

按压方式:双手交叉,惯用手放下面,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的力量按压;

力度:胸骨下移5-6公分,用最大的力气往下按;

频率:每分钟-次,平均每秒2次。

注意,按压后必须保证胸腔有足够的时间完全回弹,就像按弹簧,要给弹簧时间回弹过来。

胸外按压示意图

A-打开气道/Airway

按图中的方式,抬高下巴,按下额头,打开气道,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如果是车祸或颈椎受伤的人,则不可以移动颈椎打开气道。

打开气道示意图

B-人工呼吸/RescueBreathing

人工呼吸需要注意的要点包括:

吹气时要把鼻孔捏住;

嘴包嘴,不能漏;

避免过度通气,正常吹约1秒钟即可;

建议给儿童、溺水的人做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示意图

儿童和成人胸外按压的发力部位和深度不同、次数不同,具体见下表:

成人

婴儿、儿童

顺序

C-A-B

C-A-B(溺水除外)

速度

-次/min

-次/min

深度

5-6cm

至少下压前胸和后背距离的1/3

发力部位

掌根

婴儿:食指和中指

儿童:掌根

循环

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30:2)

双人推荐15:2

单人可30:2

按压部位

两乳连线中点

两乳连线中点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非常消耗体力,所以建议至少两个人交替进行,可以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

04AED

AED(AutomaticExternalDefibrillator)全称是自动体外除颤仪。前文讲到的生存链条中有一个尽早除颤,就是AED来完成的。

为什么要除颤?因为大部分的猝死(心脏骤停)的原因是心室颤动(如下图),所以要纠正这个病因,就只能采取电除颤。室颤纠正了,心脏就可以自主跳动,便无需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心室颤动心电图

所以,AED是病因治疗,心肺复苏是对症治疗,在紧急的情况下,都不可或缺。尤其是没有办法找到AED去除病因的时候,心肺复苏是唯一有效的办法。并且就算有AED,也有除颤不成功的时候,这时候需要不断的心肺复苏,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

AED能够自动分析猝死患者的心脏节律。所以无论猝死患者是否安装有心脏起搏器,都可以使用AED。况且绝大部分时候,你并不知道倒在你面前的这个人是否安装了起搏器。

使用时,把AED电极贴在心脏如图下所示的位置,打开机器,机器会自动判断心率,只有在室颤或室速时,AED才会工作。

连接机器示意图

分析心率示意图

开始除颤示意图

除颤完成后,AED会提示下一步操作,如「继续CPR」,跟着提示进行即可。每两分钟评估一次心跳情况,直到心电图恢复正常,AED提示可停止心肺复苏为止。

正常心电图

至此,存活链的前三个环节完成。一条鲜活的生命可能已经被救了回来。这些理论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实操中如何将动作做到位。要达到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效果,需要平时经常练习,将整套过程和要点烂熟于心,才能在危急时刻快速反应、标准施救。

如何降低猝死的风险?

前面提到了,猝死的第一大病因就是冠心病,也就是说,有冠心病的人,更容易猝死,另外心肌梗死也非常凶险。所以,「明确知道自己是否有冠心病」这件事确实很重要。冠心病是指是分布在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出现了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一组症状。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都属于冠心病。所以,科学地筛查和预防冠心病,有助于降低猝死的风险。

1冠心病的筛查

什么样的人群需要筛查冠心病?

并不推荐所有无症状的人筛查冠心病,但是我们鼓励所有大于20岁的人每3-5年进行一次冠心病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和冠心病筛查是两回事,前者是评估未来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和概率到底有多大,后者的目的是诊断冠心病。

对于有相关症状的患者,比如活动后胸闷、胸痛,应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风险,也不推荐去筛查,而是要做诊断性检查,确定是否有冠心病存在。

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的,不建议筛查,这些人需要的是遵从医嘱,然后好好的防止再次出现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比如再次心梗。

真正需要做冠心病筛查的,是以下三种「特殊人群」:

参与运动前的竞技运动员。

高风险职业或爱好者,如水肺潜水爱好者。

职业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他人生命者,如飞行员、公交车司机、卡车司机等。

如何筛查冠心病?

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哪一种检查可推广至较大人群的筛查。具体怎么选择筛查工具,需要医生和被筛查者商量后共同决定。

选择筛查工具的一些原则如下:血液化验筛查冠心病不靠谱、不推荐。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筛查冠心病,不可靠、不推荐。虽然运动负荷试验(平板试验)可以通过评估心肌缺血情况间接确定是否存在梗阻性的冠心病,但是该试验也不推荐用于筛查,因为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不高。一项研究表明平均敏感性为68%,平均特异性为77%,且跨度非常大。不过,即便这样,如果患者还是要求筛查冠心病,运动负荷试验是可以考虑的一个检查项目。如果没有症状,也不推荐使用CT来筛查冠心病。

如果没有提示的症状或体征,也不推荐使用有创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筛查,因为风险大于收益。但是,如果坚持筛查,并且上面的方法不凑效,可以选择冠脉造影筛查。

准备进行长期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和运动员,还应当做心肌病筛查,心脏彩超是最有效和方便的手段。

2冠心病的预防

冠心病的风险评估

对于40-75岁者,应当评估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计算10年心血管病风险;对于20-39岁者,建议每4-6年评估一次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于10年心血管病风险5-20%者,建议增加评估其他危险因子;对于10年心血管病风险7.5-20%者,若一级预防仍不明确,可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于20-39岁者或10年心血管病风险小于7.5%的40-59岁者,可评估终身心血管病风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就是终身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三点是合理膳食、坚持锻炼、避免吸烟及接触二手烟,以及一些其他的管理方式,下面我们一一来讨论。

合理膳食

建议膳食中强调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和鱼的摄入,以膳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减少膳食中胆固醇和盐的摄入、减少膳食中加工肉制品、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和甜品的摄入、避免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图,推荐的食物类型搭配和所占比例:约一半是蔬菜,四分之一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肉、鱼、蛋、奶制品和豆类),最后四分之一是碳水化合物。水果(苹果、草莓等)显示在盘子的边缘,表示可以在两餐之间食用。

坚持锻炼

建议定期锻炼,如每周坚持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以上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对于不能达到以上目标的人群,建议尽可能地坚持锻炼。一定要注意减少静坐的时间。

戒烟、戒烟、戒烟

我们建议所有人戒烟,尤其是男性。吸烟不仅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影响全家人、同事、朋友的身体健康。病人每次随访,都要评估有无吸烟并记录,并对吸烟者,坚决建议戒烟。建议联合应用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作为戒烟方法,别让戒烟成为一句口号。同时,每个医务人员都应该接受戒烟的培训,所有青少年都应该避免二手烟。

合理睡眠

睡眠不好是目前人们比较普遍的现象,失眠本身对生活质量会有严重影响,如果长期处于失眠的状态,患上冠心病的风险就会增加。充足的睡眠时间应当是6~8小时,近几年猝死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年轻人普遍熬夜,导致的睡眠不足。提起睡眠不足还需要涉及到另外一种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通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病症,并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体重管理

上文我们提到了,肥胖是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体重管理也是我们所需要的重视的。我们建议超重和肥胖的个体减重:对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干预(包括热卡限制);至少每年计算一次体脂指数;心血管代谢风险增高的个体建议测量腰围。肥胖也是一种慢性病,该怎样科学减肥?

血压管理、血糖管理、血脂管理

这三种指标的具体管理方式需要由专业医生给出指导,这里大概讨论一下管理方法:

血压管理:目前的管理建议越来越积极,一旦血压超过mmHg,就可以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配合饮食、运动,使血压管理更加科学。

血糖管理:大多数人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老年人和较虚弱人群可放宽至7.5%或者更高,具体的用药和控制方式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得了糖尿病,怎样吃才是科学的?

血脂管理:目前对高脂血症越来越重视,患病人群非常多,多数人只是胆固醇轻微升高,可以尝试干预生活方式,多摄入植物性食物、少摄入动物性食物、多运动,如果不能控制好,或者合并其他疾病,需要与医生讨论更严格的管理方式。

希望大家掌握好上面的猝死急救和预防的知识,尽自己所能减少悲剧的发生。祝大家安好!

公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获取靠谱科普

点亮在看,不会走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拉多纳心脏骤停去世,一定要学的猝死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