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它可继发于任何类型的心脏疾病,也可以见于健康人,由于在不同的情况下,它对人体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别,轻者可以无任何影响,重者可以引起诸如室速、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所以,人们试图根据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将其区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以确定是否需要积极治疗并判定预后等。室早的lown分级法,这一方案简单直观,可判断室早预后和指导治疗,其分级的依据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发和/或复杂程度。室早级别越高,其危险因素越大。
室早的LOWN分级
0级无室性早搏
I级偶发室早,室性早搏<30次/小时
Ⅱ级频发室早,室性早搏>30次/小时
Ⅲ级多形性室性早搏
Ⅳa级成对早搏
IVb级成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V级R波落在T波上(R-on-T)
什么是R-on-T现象
R-on-T现象(R-on-T综合征):发生于收缩期较早的室性期前。收缩出现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上在T波波峰、前支或后支,是发生在心室复极不完全,心室处于易反复激动的易损期。
可分为A型和B型两种类型。
①A型R-on-T综合征:为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缩短,而室性期前收缩前窦性搏动的Q-T间期正常。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与Q-T间期两者之比1时,R-on-T室性期前收缩单发;两者之比若1时则室性期前收缩可呈多发,形成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图注:A型R-on-T现象
图注:A型R-on-T现象诱发阵发性室速
②B型R-on-T综合征:为Q-T间期延长而联律间期相等时易发生心电图表现,发生在Q-T间期延长的基础上,出现较早的室性期前收缩R-on-T,可引起短暂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亦易引起长联律间期、二联律三联律、双向性室性期前收缩、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也有发生猝死者,是室颤的先兆之一。
图注:B型R-on-T现象诱发室速(第一、二条心电图:QT间期延长,并伴有T波电交替现象;第三条心电图:R-on-T现象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
图注:B型R-on-T现象诱发短阵室速
该现象经常会导致室速和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危险信号,急性心肌梗塞出现“R-on-T”现象,更成为紧急治疗的指征;而多项研究证实,即使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R-on-T”现象,也会大幅增加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
为什么把R-on-T列为室早Lown分级的最高级呢?
由上图可知,T波正好位于心室肌动作电位的易损期和兴奋性超常期,因此在此处给予心室肌一个刺激,就容易诱发新的动作电位,由于此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不稳定,心室肌之间电位不稳定,从而容易出现电活动紊乱,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如室速,室颤等。
然而,R波落在T波不同的位置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也不一样,若落在T波波峰至波峰前40ms内,正好处于心室肌动作电位的易损期,最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导致猝死。
第1条心电图:R波落在T波波峰后,联律间期ms,诱发室速,但自行终止,后面一个R波落在T波波峰比第一个更偏后一点,诱发两个早搏后终止;
第2条心电图:R波落在T波升支上,联律间期ms,诱发室速,并自行终止;
第3条心电图:R波落在T波波峰前40ms内,联律间期ms,正好位于心室肌动作电位易损期,诱发室速,进一步转为室扑室颤,导致患者死亡。
临床上很多猝死现象都与R-on-T现象有关。
长QT间期综合征
图注: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由于R-on-T现象导致室速发生猝死。
临床上许多心脏疾病都是由于R-on-T现象导致猝死发生,因此R-on-T现象可以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时早起处理可以预防猝死的发生。
扫描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