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潮湿闷气候,对很多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是道“坎”,二胎妈妈何女士就“中招”了。
何女士,三十出头,已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
这回生二胎,对她来说,本是个轻车熟路的事,没想到却吃尽了苦头:不仅半夜因胸闷失眠,还在逛街时因室性心律失常突发晕厥。
考虑到她和胎儿的安危,医院推荐他们找到了浙江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委郑良荣教授。
“何女士患的是室性早搏,且伴有恶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处理,大人和胎儿随时都有风险。”郑教授说,室性早搏是临床仅次于房颤的常见病,治疗并不困难,但对何女士而言,却困难重重,就因为她是孕妇。
结合几十年临床经验,郑教授最终为她做了一种叫“零射线室速射频消融”手术,既解决了她的室性早搏,又避免了她和胎儿“吃”到射线。
如今,何女士已顺利出院。
和家人逛街突然眼前一黑
何女士,家住台州,身材属中度肥胖,急诊入院时怀孕33周。那天在路上晕厥,她正和嫂子一起上街给即将出生的宝宝买用品。
“大概早上10点多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人很累,没气力。开始我还以为是天气热逛累了引起的,就在我嫂子的肩膀上靠了一下。结果刚靠上去,眼前就一抹黑,那一瞬间我真感觉自己要不行了。”何女士说,“就迷迷糊糊地和我嫂子说了句,‘医院’。”
尽管救护车还没赶到,何女士自己就清醒了,但那次经历却把她吓得够呛。为此,她才下定决心要把早搏的问题解决。
“我是在一年前的体检中查出有早搏的,那时我还没怀孕。”何女士说,这一年里,她一直有心脏乱跳的情况,但因为症状不严重,大部分时候忍一忍就过去了,所以一直没放在心上,去年下半年还大胆地怀了二胎。
怀孕的前几个月,何女士一切正常,身体并没因早搏出现不适,这让她甚至忘了自己有早搏的问题。直到最近一两个月,何女士开始频繁出现心跳加速、胸闷、气急、心悸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后半夜会突然醒来,醒来之后基本上要休息一两个小时才能继续睡。”何女士说。
她先医院,但医生均表示要么终止妊娠,要么被动地加强监测,因为药物、手术对她来说都不合适,何女士和家人选了后者。
她和胎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制图李前芳)
半个多月前,何女士在家人陪同下急诊转到浙大一院。
经检查,郑良荣教授发现,何女士的情况有些棘手:不仅频发室性早搏,还有反复短暂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这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将影响心脏把足够的血液泵入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的甚至会诱发猝死。
结合何女士的情况,郑教授认为,不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有诱发早产或胎儿致畸的风险,相对而言,射频消融更适合。
然而,传统的射频消融手术都需要X线透视辅助,对正常人来说,这点辐射问题不大,但何女士是孕妇,一时间,治疗又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郑教授想到了一种“三维标测系统法。
(郑良荣教授正在给何女士做手术院方供图)
““它的原理,跟我们常用的GPS一样,术前由工程师在病人身上贴好贴片,建立一个覆盖病人体心脏的磁场。
当导管在心脏内移动时,计算机就能感知并记录导管的立体位置。
导管在心脏里走行一遍,其轨迹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心脏模型。
手术医生凭借丰富经验、细腻的手感和对心脏解剖的深刻理解,在三维系统的辅助下,寻找室早、室速的‘起源点’(心脏上异常放电的组织);再靠导管用射频能量将那些不正常的“点”彻底捣毁,实现治疗。”
”手术很顺利,当天,何女士就感觉自己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呼吸也顺畅了。
(何女士术后的样子院方供图)
早搏好比心跳突然“抢拍”不用盲目恐慌
“心跳如同音乐节拍,一般是匀速而规律的,但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被发现有心跳“抢拍子”的情况,临床称之为“早搏”。
”“早搏很常见,是心内科仅次于房颤的一种心律失常,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部分患者无症状,在体检时才发现,有些人会感觉心跳突然‘咯噔’或者‘怦’一下,严重的患者会有心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的感觉。”郑良荣教授说。
一般来说,单纯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早搏,尤其是房性早搏,可认为是身体尤其是心脏向你发出“最近是否太累了、太疲劳了、精神压力太大了”的提醒,大家可不用过于紧张,它可能会自行消失,但如果早搏频繁发生,甚至心里发慌、胸闷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那就要及时就诊了。
对于频繁的早搏,郑教授建议及时去专科门诊做以下两个检查——
1..心脏B超,看看心脏有没有器质性病变。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确定是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以及早搏的次数等。
此外,还需排除心脏以外有可能引起早搏的其他疾病,因为早搏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病症,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一种表现,如甲亢等。
““如果4小时内早搏次数小于1万次,且没有心脏方面的器质性问题,可以不用紧张,暂时也不需要治疗,平时注意不要超强度运动,不要太疲劳、焦虑就可以了。”郑教授说。
”如果超过1万次,或即使小于1万次,但自觉症状很严重,要考虑心脏可能有个异位兴奋灶,需要及时处理,如,用药物或导管射频消融。
生活中,心脏乱跳,终归让人无法心安。临床上,因早搏四处就诊的患者也不少见。
对此,郑教授说,一般没有心脏器质性病变的人,只要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少喝茶、少喝咖啡,保证睡眠充足,不做超强度运动,心态放轻松,早搏的症状往往会得到缓解。
更多精彩内容
9万人体检,检出率最高的前五大疾病,有三种都与它有关…闷热、黏糊糊的*梅天,你的脾胃还好吗?“防霉食谱”请收好长按指纹
一键
近日,24岁的广东妹珍珍为了摆酒筹办婚礼,心情紧张,忙碌压力大,同时又害怕婚后生活不顺,连续半个月失眠心悸。
珍珍一开始还不在意,结果胸闷胸痛心慌加重,一查竟是“预激综合征”,最后查体诊断为“颈心综合征”。
妹子恐婚压力大半个月失眠心悸
相恋两年,珍珍终于等到了男朋友的甜蜜求婚,今年1月两人开始筹备婚礼。因为未婚夫工作繁忙,筹办婚礼的“重担”压在了珍珍身上。
“婚礼的各种细节繁琐,又很害怕自己婚后生活不好,跟老公、公婆相处不顺,感到精神压力很大。”
她说,从1月开始失眠、心悸、心慌,晚上睡着了也易醒多梦,以为多睡休息两天就好。但躺在床上的时候心悸明显,胸闷胸痛加重,担心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医院看病。
医院后,被心内科专家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在专家建议下,她到了传统医学门诊,希望先通过中药治疗调理,就不用手术了。
最后诊断为颈心综合征
传统医学门诊医生询问病情后仔细为珍珍检查进行体格检查,经查体发现她的颈肩部肌肉薄弱,颈椎不稳定,横突、胸椎压痛明显,肩胛间区软组织按压时酸痛加重,最后诊断为“颈心综合征”。
“颈心综合征的常见症状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或有颈部不适、手麻、稍有头晕感,心电图出现缺血性心肌改变、心律不齐、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传导阻滞等,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直接压迫或间接反射性刺激颈椎旁的交感神经所致。而且这些病症,如果用治疗冠心病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常无效或疗效不佳。”医生介绍说。
颈心综合征通常因某件突发事件而引发
和心脏病不一样的是,颈心综合征的患者通常是因为某件突发事件所引发的,之前会有长期营养不良、气血虚弱、缺乏运动、肌肉松弛等症状,颈椎和腰椎也不稳。
当颈椎、胸椎发生病变时,会影响交感神经,神经冲动会刺激产生内脏感觉反射,引起心肌缺血、节律不齐等。长期营养不良、气血虚弱,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肌肉松弛薄弱的人往往容易出现颈心综合征。
根据珍珍的情况,医生运用了养血安神类的中药,再针对阳性反应区用“懒针”埋线治疗。
四个星期的治疗时间,珍珍的症状一次比一次减轻,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最后一次复诊时几乎没有上述困扰。医生还根据珍珍的体质进行了日常饮食和运动指导,三月份珍珍还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再也没有出现心悸、心慌和失眠等症状。
颈椎病影响多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医生介绍,颈椎病不仅令病人感觉颈部不适、活动受限,而且因颈部的骨质增生病变可刺激压迫交感神经,影响内脏,累及心血管系统,产生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心电图出现缺血性心肌改变、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还可引起血压升高等症状,这些表现分别被称之为“颈性心绞痛”、“颈性心律失常”、“颈性高血压”,统称为“颈心综合征”。
颈椎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临床上低头玩手机、长期伏案工作已成为引发颈椎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长期玩手机会导致脖子承受过度的压力,颈椎正常的弯曲度“反向”,最终导致慢性劳损,颈椎负荷增加常常是“颈心综合征”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对于颈心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保障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以及减轻炎症炎性病变。因为颈心综合征属于中医学“心悸”、“胸痹”、“痹证”范畴。
医生建议,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均衡营养饮食,应纠正高枕卧位,使用约一个拳头高的枕头,避免过度仰头、低头或长时间头转向一侧。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颈、脊背受凉,局部进行理疗、热敷注意姿势正确,做些适当的颈部体操。
新快报记者黎秋玲通讯员朱璐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