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人害怕的词,因为说远,他仿佛离你很远,说近,他总是来得措不及防。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慢病与猝死的关系。
猝死很可怕,因为他来的突然。
猝死很可怕,因为他来了,你就走了。
定义:
“患者在出现病症后一小时内死亡,一般都会被界定为猝死;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百度百科如是说。
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分为四期:
1)前驱期:心脏猝死前的数天至数月,前驱症状有经常胸痛、气促、乏力、心律失常、易于疲劳等。
2)终末事件期: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意识完全丧失。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患者如果正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到心脏骤停期进展更快。
我们都看的到猝死的过程是多么的迅速,看看身边的例子,会让大家有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知乎)
猝死带给家人的伤害,远比其他的死亡来得更深,更沉重。
慢病和猝死的关系:
慢性病,或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可简称为慢病。是相对于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疾病而提出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涉及的范围很广。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对其的定义是: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自愈的疾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传染且长期不能自愈的疾病。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
而其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在中国,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分钟一例,40%没有既往心脏病史,医院之外,一旦发生几乎没有生还可能。
心律失常很多见,人群中80%曾经历过,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偶然发生的心律失常往往没有主观感觉,或者会有胸前突然紧缩、以及身体疲劳等非特异性感觉,对工作生活没有太大影响。频发性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多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四肢发冷、甚至晕厥等心脏不舒服症状,有形容为“感到心脏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主观感觉越是严重,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可能越大。心律失常越是不稳定、发生越频繁,后果也越差。
偶发性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很小,可以是生理性的,但恶性心律失常可在几分钟内致命,是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可以发生在没有既往心脏病史的人身上。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停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这些心律失常特点就是心室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节律性控制,使心脏失去有效泵血功能。而每当其发生,就有可能直接导致猝死。
猝死说他“猝”,他却也源自于身体一直以来的积累。
预防:
生活上的预防源自点点滴滴,可能是最简单也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1、定期体检:老年人本身就是心脏病的高发人群,医院体检。而中青年
由于工作压力大、不良的生活习惯,易成为心脏病的侵袭对象。所以定期的体检,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及早干预、治疗。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使原有心脏病加重。即使原来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也会引发室颤的发生。所以,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所安排,控制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不可过快过长。
3、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长期过度疲劳会引发身体出现一些改变。如焦虑易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及睡眠质量差、头痛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脱发明显等。当机体出现这些情况,应调整工作节奏、适当休息,让机体功能得以恢复。
5、对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
除此之外,由于心源性猝死医院外,加之其来势突然,想要有效防范心源性猝死的就必要加强随时随地的心脏监护,而不是心跳停止后抢救。
而这也是我们致力去奋斗的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相信我们的产品,会是值得信赖的为您的日常健康保驾护航的好伙伴。
总结: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修身养性,磨练自己的性格。
努力工作,却不让工作压死自己;
承担压力,但不要压力占据自己。
多运动,少烟酒。
时刻关心自己的健康,就是对家庭最大的担当。
如果对于这个话题您有任何想说的话,欢迎留言,我们期待与您共同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