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QT间期是对心室电活动总时间的测量;从Q波起始至T波(非U波)结束,包括QRS波时限、ST段长度、T波宽度;由于QRS波时限代表心室除极时间,T波宽度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间,因此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尤其是心电图的T波,它是由心肌复极电流(动作电位的3相快速下降期)而形成,由于不同部位心肌复极时间不同步,传导亦有差异,因此形成了复极的不同步或不均一性,这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基础。近来的研究发现心电图QT间期延长,往往与意外猝死相关联;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在于其容易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猝死,故早期识别心电图QT间期延长对避免临床意外死亡有重要意义。
一、典型病例
1男性,58岁。主诉为发热5天伴轻微头痛和干咳。曾于5年前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于左前降支近段置入支架一枚,目前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低压。否认药物过敏史和癫痫发作史。
查体:体温38.6℃,心率75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85mmHg;病人应答流利,无呼吸不畅;头颈部查体无异常,淋巴结正常;查体过程中患者频繁咳嗽,随每次咳嗽右胸下部有轻微疼痛;胸部听诊右下肺轻微啰音,相同部位叩诊呈浊音。心脏检查无显著异常;腹部检查正常。
辅助检查中,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18×/L),伴中性粒细胞增多(91%);血清电解质、血肌酐、血尿素氮正常,肌钙蛋白阴性;动脉血气分析正常;胸片示右下肺大片实变;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QT间期略长(0.45s)。
该患者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遂收入监护病房,给予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治疗,具体方法为,阿奇霉素0.5g加入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在第二天静脉输注阿奇霉素后约2小时左右,患者突然出现一过性抽搐,持续约数秒钟,自行终止;回放心电监护记录,显示当时心电监护为一过性尖端扭转性室速,做常规心电图确认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8次/min,QT间期已达到0.56s,故考虑患者在QT间期延长的基础上,应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阿奇霉素,使患者QT间期进一步延长,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故停用阿奇霉素及美托洛尔,改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每次1g,每天2次;复查患者心电图QT间期,迅速恢复到0.43s内,再无室速发作。
2男性,80岁;食管癌放疗术后2月伴咳嗽、咳痰2周来诊;诊断为肺部感染。
初始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2g,每日一次,抗感染治疗1周后,复查CT示双肺病变较前无明显减轻。遂升级抗感染方案为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每次0.5g,每8h一次,加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每天0.5g;4天后复查心电图示QTc为ms,5天后QTc延长到ms,考虑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QT间期延长,遂于第6天停用左氧氟沙星;第8天QTc间期恢复正常(ms)。
升级抗感染方案后第10天复查,患者多项感染指标有所好转,抗感染方案降级为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每次3g,每12h一次;同时加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每天0.5g;用药3天后心电图显示QTc为ms,明显延长,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5天后监测心电图,QTc仍为ms,尚未恢复正常;一周后监测心电图QTc为ms,恢复正常后出院。
3男性,69岁;患慢性心力衰竭十余年,长期服用地高辛(0.mg/d)和辛伐他汀(40mg/d);因发热、咳嗽、伴咽喉肿痛来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接诊医生开具的药物为:阿奇霉素片,每次0.5g,每日一次;复方甘草片,每次4片,每日三次。患者于用药3天后猝死于家中。
分析其原因,考虑为阿奇霉素和复方甘草片二者合用,诱发心律失常致死的可能性大。因为所有大环内酯类药物均有延长QT间期、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不良反应;其次,复方甘草片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在体内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后者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引起钾的流失,使患者处于促心律失常状态,临床中可以见到引发低血钾的病例;故使用阿奇霉素时应注意观察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4女性,64岁;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收入监护病房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在住院后第4天,患者突然出现一过性抽搐,呈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几秒钟,间歇期为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心电监护回放显示为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QTc间期长达0.58s;迅速给于硫酸镁2.5g静脉快速滴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加入ml生理盐水中滴注升高心率,患者未再出现室速发作。
复习患者治疗经过,未见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现象;但抗生素用的是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0.4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故诊断为莫西沙星导致的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停用莫西沙星后,患者QT间期逐渐恢复正常范围,无室速发作。
二、讨论
1基本概念
(1)QT间期延长心电图的QT间期是对心室电活动总时间的测量;通常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正常QT间期范围是0.35~0.43s,或者是0.39s±0.04s;年轻人QT间期较短,而老年人则较长。
男性QT间期较短,上限值为0.43s;它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增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减慢时则延长;因此为恰当地阐述QT间期,后者必须经过心率矫正,矫正的QT间期称为QTc间期;QTc间期常用Bazett公式:即测量的QT间期除以RR间期的平方根;通常QT间期超过RR间期的一半被认为延长,较正的QT间期(QTc)大于0.43s被认为延长。(2)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临床上出现心电图QT间期延长,常被称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QTprolongationsyndrome),其概念是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宽大,可有切迹、双相或倒置;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Q-T间期和T波形态可有变化;U波常较大。Q-T间期有随年龄增长而短缩的趋向,昏厥发作时心电图呈室性心动过速,多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也可有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发作前后可有T波电压交替,频发室性过早搏动;但也有在发作时仅有胸痛及ST-T变化而无昏厥及室性心律失常者。2发生机制
1复极学说
所谓QT间期,包含了心室肌最早动作电位到最迟的复极时间,但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实际上不可能完全代表这个间期,因为最后相对小区域的心肌复极电流小而不能在心电图上反映出来。换句话说,QT间期不可能代表整个心室肌从开始激动到复极的时间的总和。此外,部分复极较迟的心肌的T波向量因互相抵消而不能在ECG反映出来。但是,尽管QT间期不能完全代表心肌除极和复极时间的总和,但如果心室肌的动作时程减慢或有足够多的心肌纤维复极延迟,QT间期便会延长;显然复极的过程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且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电解质、药物、某些疾病、情绪及心率等。2后除极学说曾有作者认为心电图的U波是由于后除极所致;后电位,它在动作电位上的正向(除极)偏移,被称之谓后除极;Jackman等将后除极分为早发和迟发两种。早发后除极是指突然打断复极期,代之以一个明显减慢、短暂平坦或向上移位的波形。晚发后除极则发生在复极完成后,随之出现一个短暂向上的波形;业已证明早发后除极可由动作电位后期内向电流加强而引起,晚发后除极是由钙离子被心肌肌浆网释放和摄取而引起;肾上腺素能产生或增强晚发后除极而加大U波。细胞外低钾时,早发后除极和晚发后除极均增强而加大U波。总之,复极学说认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病人T或TU延长是由于非特殊部位心室肌复极明显延长或不同步所形成;而后除极学说则认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病人T或TU延长是复极延长和早发的或迟发的后除极增大所致,确切的病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病因分类
QT间期延长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两大类:
(1)遗传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本症不少具有家族性,其伴有耳聋者由贾(Jervell)和兰-尼(Lange-Nielsen)首先描述,故又称贾-兰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伴耳聋);不伴耳聋者又称瓦-罗(Romano-Ward)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无耳聋)。但近年来认为本病有可能是一种慢性病*感染或某种非感染性变性(主要为中*),而不单是遗传性疾病;此种慢性病*感染可由母亲传给子女或在同胞兄妹中传播。
(2)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1)电解质缺乏,如钾、钙;
2)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
3)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
4)急性心肌炎,如病*性心肌炎,风湿热;
5)颅内疾病,如头部外伤,出血;
6)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阻滞,窦性心动过缓;
7)精神科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8)其他药物,特非那定、西沙比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喏酮类抗生素等。
4临床分类
从临床治疗角度可分为二型:一型为肾上腺素能依赖QT间期延长综合征。此型包括贾-兰综合征、瓦-罗综合征等病因不明的患者,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植物神经系统手术的患者;在用力、惊恐、疼痛、激动等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病;发病时心率加快,U波指幅增高,QTU间期延长,然后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最后可致心室颤动;室性快速心律发作时可有眩晕发作,重者意识丧失,抽搐,猝死。
另一型为间歇依赖QT间期延长综合征。此型包括药物作用、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不良、缓慢心律等条件下发生的患者;当心率减慢或在心搏间长间歇之后U波增大,在U波顶上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最后也可发生心室颤动。另外还有中间型QT间期延长综合征。
5诊断要点
临床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有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者应考虑本病。其次应分析其起病原因,获得性者在临床上可根据服药史及血电解质测定多数可以找到原因。有家族史,QT间期延长并有昏厥史者不难诊断为原发性,根据有否耳聋又不难区分其为贾-兰或瓦-罗综合征。在发作前后注意其过程,区别其属于肾上腺素能依赖,还是间歇依赖型,以利于治疗。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时,其诊断要点为:①阵发性室速,室率在~次/min,而又不规则;②QRS波形进行性改变且围绕等电位线扭转,该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主观的,并不是绝对不变的;③多数可自行中止;④偶可发展为单形性室速或室颤;⑤QT间期延长,联律间期较长。⑥去除诱因,或用异丙肾上腺素、起搏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中止发作;⑦少数患者QRS形态多变而呈不典型的尖端扭转,同一患者可因时而异,可先为多形性室速而后为尖端扭转性室速。6治疗要点
1.急救要点1)停用一切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2)静脉补镁:若已造成心脏停搏者,1~2g硫酸镁用5%的葡萄糖溶液10ml稀释后快速静注,以后硫酸镁2g加入~ml液体静注;3)静脉补钾:最好补至4.5~5.0mmol/L;4)心动过缓者可使用临时起搏器,起搏频率超过90次/min;5)等待起搏时可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6)胺碘酮等药物为禁忌。2.分型处理(1)肾上腺素能依赖型治疗以减低交感神经张力为主,常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首先治疗,其用量根据疗效逐步增加;交感神经阻滞药如胍乙啶、利血平等也可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可作左颈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2)间歇依赖型治疗以提高心率为主;除寻找病因加以去除或纠正外,对症治疗在于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或起搏治疗。异丙肾上腺素可作为首选治疗;硫酸镁1~2g静脉注射也有效。(3)心脏电生理分型提示肾上腺素能兴奋,心室复极时QT离散度大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作交感神经节切除;显示早期或延迟后除极者,则考虑用维拉帕米、镁盐、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7预防措施
(1)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碘酮,可以延长QT间期,也能引起QRS波增宽,如果超过基线25%,是停药指征;由于QT间期延长容易导致心律失常,这可以解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有研究表明胺碘酮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其中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占0.7%。左室射血分数<35%的患者发生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可能性是左室射血分数>35%的患者的2.2倍,故在使用胺碘酮时应严密监测血钾、心电图及测量QTc,以减少猝死的危险。(2)老年、女性、心脏病和其他基础疾病、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和低血镁)、肝肾功能异常、使用了一种以上的QT间期延长药物、遗传易感性等均为获得性长QT的危险因素。(3)虽然低血镁及缺钙可引起扭转型室速,但低血钾仍是电解质紊乱出现扭转型室速中最常见的原因;低钙血症使QT间期延长,而S-T段或T波没有任何改变;低钾血症时,T波低平,U波显著,可能被误认为是T波,这可能错误地认为QT间期延长,实际是Q-U间期延长,需引起注意。(4)某些非心血管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特非那定和促胃肠动力药物西沙比利,可以延长QT间期;尤其是合用利用细胞色素酶CYP3A4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如酮康唑、红霉素族、他汀类药物、喹喏酮类等,更易发生QT间期的延长。因此,使用上述药物时注意严密监测QT间期的变化;QT间期延长时需警惕诱发室速的可能。(5)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外伤,脑瘤等常可出现一时性QT延长及巨大倒置T波,其与电解质,低血压或急性心肌梗死无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中,48%有QT延长,28%有巨大U波;其中有的患者(为数不多)可出现非持续性室速或扭转型室速;对β阻滞剂反应良好,用利多卡因封闭左侧星状节使扭转型室速不发作或减少发作。(6)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尖端扭转性室速或多形性室速,当顽固发作而难于中止、或用药有矛盾时,都可试用临时心室起搏,频率取~次/min;如不能预防室速,可试用心房起搏,或再加用药物。(来源:朱晓晓心电资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难以自持为主症的病证。临床多呈阵发性,易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惊悸多因精神刺激而发,常突然发作,移时缓解,表现为阵阵发作,病情尚轻浅。
怔忡常由久病逐渐形成,时因劳倦而增剧,持续难以速已,病情较深重。
从发病情况来看,惊悸发作没有规律,或多日一发,或一日数发;怔忡经常悸动不安,每劳则增剧。从发作的证情来看,惊悸发作吋悸动甚剧,发作后无悸动感觉,但可有精神不振,身倦乏力,甚或情志抑郁,失眠等症状;怔忡灯悸动不已,伴有气短、胸闷、神倦身疲等虚弱症状。
另外,若兼见心痛者,当从心痛证论治。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的心痹,另有专节讨论。
1
病因病机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不已,导致心胆气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而发病。也有因阴虚火旺,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引起心悸者。玆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心虚胆怯
心神主持心的精神意识活动,胆气刚直与勇怯’有关,心神健旺,胆气不怯,心动和缓而有力则无悸动之感。若素体心胆虚怯,突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2.心阳不振
心的阳气能鼓动血脉运行,温养全身。若久病或劳倦不当,耗损心阳,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致心失所养而悸动。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
3.心血亏虚
若素体虚损,脏腑薄弱;或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或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或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令心失所养而发为惊悸。
4.阴虚火旺
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5.水饮凌心
心脾阳虚,不能疏布,蒸化水液,致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侵凌心阳,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
多因久病心悸,心之气阳不足,血脉循行滞涩,或外感温热、疫*,风寒湿邪,传犯心包,或生活失摄,内蕴痰火,累伤心血,循行不畅,日久生瘀,阻于血脉而致本病。
2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心悸的成因较复杂,且许多病证都可引起心悸的证候,因而辨证首先应弄清是心悸证,还是其它病证产生的心悸症状。凡初起即以心悸为主要症状者,当从心悸辨证。
1.辨本病与兼证
心悸本病初起即以心悸为主。其他疾病如心痛、水肿、出血、失眠、疼痛等病都可引起心悸,但必先有本病后见心悸,或心悸的同时本病也存在,甚或是本病加重的过程。
2.别怔忡与惊悸
惊悸与怔忡都属心悸范畴。惊悸证情轻,怔忡病情重,惊悸为阵发性发作,怔忡持续不已,二者病证与愈后不同。怔忡初起可有近似惊悸的症状,但很少是由惊悸发展演变而成。惊悸多因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发于突然,也可逐渐演变而成,凡逐渐形成者,多见于精神脆弱,体质虚亏之人,初起常善惊易恐,容易激动,吋焦虑恐惧,失眠多梦。怔忡多久病,心慌心悸不安,气短胸闷,脉率不整齐等症状,由此可见,惊悸多为功能性疾病,怔忡多为器质性疾病。
3.察虚实与兼夹
心悸以虚证及本虚标实者为多见,单纯实证较少,且多见于心悸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虚无邪,为气、血、阴、阳不足。气虚,心悸而虚怯,自觉无所倚持,伴有面白,神疲倦怠等症状。阳虚,心悸而自觉空虚,难以自持,伴有气短、胸闷、而色晦暗等症状。血虚,心悸而烦,自觉烦扰不宁,伴有少寐易惊等症状。阴虚,心悸而烦扰,伴有手足烦热,甚或潮热盗汗等症状。实证有邪,常见者为痰火、水饮、血瘀之邪。痰火之实,多兼见阴虚病人,表现心悸不宁,烦热而闷乱,伴有手足心热等症状。水饮之实,多兼见于阴虚病人,表现心悸而怵惕不安,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血瘀之实,久病心悸,血行不畅,均可兼见血瘀,表现心悸而有闷压感,伴有心胸闷或痛,唇青甲色喑,舌有瘀斑等症状。
4.辨兼证
心悸的发生部位在心,与肝、胆、脾、肾有关。临床常因失血、亡精,或惜志损伤动撼胆液,脾气、肾精、肝血而致心病者,亦有因心病而累伤肝胆脾肾者。如心气虚者,胆气亦怯,常因惊恐而致心悸,伴有多惊善忘,情志抑郁,精神锐敏,焦虑不安的心悸证。如肾阴亏虚或心火亢盛,可导致心肾不交而阴阳失调,出现心悸怔忡,伴有烦扰不寐头晕耳鸣等的心悸证。如心肾阳虚,心悸气短、伴有腰膝痠软,畏寒肢泠,或阴冷阳蒌等症状。如郁怒伤肝,心肝火旺而心悸,伴有烦躁胁痛,头晕耳鸣,口苦目眩等症状。心脾气虚者,心悸而虚怯,伴有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腹胀等症状。
5.察脉象舌苔
心悸,特别是久病怔忡诊察脉象更为重要。一般脉细数无力者,为阴血亏虚;脉沉迟涩弱者,为阳虚内寒;脉沉细而弱者,为气血俱虚;脉缓而虚大无力者,为元气不足;脉兼结象者,为气血虚不能续,或痰瘀阻滞;兼代象者,为脏气衰微;脉虚数兼促象者,为阳阴欲脱之征。舌质色淡者,为气血不足;舌红嫩少苔者,为阴血亏虚;舌红紫而暗或有瘀斑者,为瘀血阻络;舌淡苔腻者,为水饮内停;舌红苔*燥者,为痰火内盛。
(二)论治要点
本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虚证较为常见,故补虚是治疗本证的基本原则。本病邪实,以痰饮内停和瘀血阻络为最常见,化痰涤饮、活血化瘀也是本证常用的治则。心悸不安是临床的主要症状,故在补虚及祛邪的基础上,常配用安神之法。
1.补虚
心悸的虚证以阴精、营血不足者为多见。心阴虚,多表现为心肾阴亏,滋养心阴常用百合、阿胶、麦冬、生地等;补益肾阴常用熟地、枸杞、山萸肉、女贞子等;心血虚多表现为心肝血虚,常用当归、白芍、何首乌、熟地*、龙眼肉。凡因阴血亏虚,内生虚热者,应选用滋阴泄热药如生地、玄参、天冬、知母等;凉血泄热药如丹参、地骨皮、丹皮等。
心对脾有滋生作用,脾又能资生气血以养心神,故心脾气虚常相互兼见,治宜心脾同补。补益心脾之气常用人参、*参、太子参、*芪、白术、*精、山药之类。
2.安神
治疗心悸,安神是重要环节。在补其虚的同时,应佐用养血安神法。常用药如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合欢花、夜交藤之类。根据证情的不同,还可选用畅心气、安心神的药物,如远志、茯苓之类;敛气阴,安心神的药物,如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等;镇静安神的药物,如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琥珀、硃砂等。
3.调脉
心悸以脉率快者为多见,减慢脉率可用当归、制首乌、柏子仁、莬丝子、石斛等随证选用。加快脉率常用养心生脉法,如人参、刺五加、北五加,五味子、*芪等可随证选用。对脉结、代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选用人参、炙甘草、生地、麦冬之类。
另外,若因生活失摄,索有痰火,或久病虚火灼津成痰,致痰火心悸者,可用天竺*、胆南星、半夏、橘红、川贝母、枳壳、竹茹等。若心火偏盛者,宜清火除烦,常用莲子心、丹参以及*连配阿胶,栀子配淡豆豉,都可酌情选用。若阳虚不化,水饮内停者,在补气的基础上佐用温通化饮法,白术、半夏、茯苓、陈皮、熟附子、干姜等都可酌情选用。饮停浮肿者,当佐用渗湿逐饮,如葶苈子、防己、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泽泻、猪苓之类。
久病不已,血瘀心络者,随证情不同,佐用丹参、赤芍、红花、桃仁、郁金等。
(三)常见证治
(1)心虚胆怯
证候: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例: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硃砂治之。
(2)心血不足
证候: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心养血,益气安神。
方例: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
证候:心悸不宁,虚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呜腰痠,甚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溃火,养心安神。
方例:若阴虚而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阴虚,虚火较重者,用硃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足
证候:心悸不安,面色苍白,气短胸闷,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沉细而数等症状。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人参、附子。
(5)饮邪凌心
证候:心悸眩晕,胸闷痞满,形寒肢冷,甚则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温通心阳,行气化水。
方例:苓桂术甘汤加减。
(6)瘀阻心络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舒,面色晦暗,或心痛时作,或唇青甲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例:桃仁红花煎加味。
(四)临证权变
心悸之心虚胆怯证若兼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
若兼痰火内扰,胃失和降,证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腻,脉象滑数者,可用*连温胆汤加枣仁、远志以清热痰,安心神。
若心血不足而见脉结代者,乃气虚血少,血不养心之故,宜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可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阴虚火旺而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痠者,乃阴虚相火妄动之故,可用知柏地*丸以滋阴降火。
心阳不振重证,证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加服黑锡丹以四(校者注:原文为“四”,疑似应为“回”。)阳救逆。
水饮凌心发展至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时,症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重者,宜用真武汤以温阳行水。
3
调护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防止突然而来的噪音刺激,恐吓。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以免诱发心悸,或使病情加重。
2.轻症患者,可做适当体力活动,其强度以不感觉劳累为限,重症病人,应卧床休息。呼吸急促伴有痰声,咯血或下肢浮肿者,可采用半卧位。
4
应用例案
例一、荣××,男,46岁,年11月9日初诊。四个月来心慌、疲劳更甚。近日心悸更为频繁,每日发作约2小时才能缓解。两手指发麻,左手明显。伴有头晕、出冷汗、失眠、吐痰。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大便日行一至三次,小便正常。脉左寸沉细,关弦有力,右寸缓,关滑、两尺沉有力,舌质微红,后根苔秽腻。
属:肝胆火盛兼痰湿,治宜调肝胆,理痰湿,宁心和脾。
处方:法半夏茯神白术橘红炙远志玉竹枣仁炙甘草石菖蒲炒枳壳竹茹大枣天麻刺蒺藜
六剂,隔日一剂。一剂两煎,共取亳升,分二次温服。
11月16日复诊:服药后心慌已减,其他症状同前,左颜面肌肉跳动。脉舌如前,宗前方加知母3克,七剂。煎服法同前。
服药后,自觉心慌消失,余证亦好转。脉舌均正常,停药观察。(《蒲辅周医疗经验》)
按:荣案是宿有湿痰而心悸、疲劳。复因调养不当,渐积肝胆郁热,致痰热扰心而心悸频繁,扰动经脉而两手发麻,上扰于头而头晕、失眠、吐痰,观其舌红知为火征,舌根部苔秽腻知为湿痰,故治用清肝胆,理痰湿,宁心和脾法。方用温胆汤清泄痰热,加天麻、蒺藜以平肝,加枣仁、玉竹、远志、石菖蒲以宁心神。
例二、姜××,女,15岁,年10月患医院,五周后出院。其后低热、心悸、气短、身疲、脉细数。
法当:补心养阴,清热解*。
处方:生地麦冬沙参甘草茯苓杏仁蒲公英金银花地丁远志枣仁水煎。间断服药三十余剂,历时三个月治愈。(《赵锡武医疗经验》)
按:姜案以“风湿性心肌炎”概括了病史,按一般情况此病初起有发热、汗出、心悸、气短等症状。是外感风湿,蕴生湿热*邪所致。经住院五周治疗后,病情有所减缓,仍低热,心悸为湿热之邪未净;气短、身疲为耗伤气阴之象,脉细数为虚热。故治用生地、麦冬、沙参以滋养阴津;茯苓、远志以益心气;枣仁以养心血;蒲公英、金银花、地丁、甘草以清热解*。
例三、孔××,男,成,职工、年2月6日。二年来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短,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结代。年心电图示频发早搏,
证属:气血亏耗,心失所养。以致心阳不振,气血失于调畅。
治当:补益心气,调养阴血,兼通心阳,佐以理气活血之法。
处方:*参炙甘草桂枝赤芍当归淮小麦佛手郁金香橼皮茶树根红枣七剂。
六诊:4月17日。诸症基本消失,纳香。诊脉未见结代。再守前法。原方七剂以巩固疗效。(《*文东医案》)
按:孔案,心悸已两年,胸闷善太息,气短是心阳不振,气机不展:舌淡红,脉小弦结代,是气血亏耗,失于调畅。故治用*参、炙甘草、桂枝以益心气而通阳;当归、郁金、赤芍以活血;佛手、香橼以理气;淮小麦能益心气,红枣能养心血,茶树根能调心率、治心悸,合为补气血、通心阳,佐用理气活血之方。
例四、刘××,女,30岁,住院号64/,初诊年11月28日。眩晕心悸,耳鸣目花,面色?白,神疲乏力,夜难酣睡,腰部痠痛。脉虚细而数,舌白无华。为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候。气血不足,心无以养则悸,脑无以营则晕,耳无以充则鸣,目无以滋则花。心藏神。心失血养,神不守舍,则夜睡不酣。
宜:速进补养气血之品,俾气血得充,心得其养,脑得其营,眩晕心悸诸证亦可得平。
处方:潞*参炙*芪熟地*焦白术炒白芍全当归云茯苓龙眼肉炙远志炒枣仁五味子灵磁石广木香炙甘草
疗效:上药连服十七剂后,眩晕耳鸣已解,寐安,精神较振,面色红润,腰痛亦止,心悸偶然出现。……心电图复查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而窦性心律不齐,I级房室传导阻滞消失。(《临证偶拾》)
按:本案为长期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近来因面色苍白就诊。为久病心脾不足,气血两虚,心神失养而心悸失眠;气血不足而头晕、耳鸣、眼花;气血不续而脉率不齐。治用补益心脾的归脾汤加减而获效。
简便验方
1.珍珠母、牡蛎各30克,紫石英、辰丹参、灵磁石、麦冬各12克,五味子、炙甘草各9克,川芎、桂枝各6克,石萏蒲4.5克,葛根15克。
水煎服。本方对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及病*性心肌炎引起的传导阻滞有较好的疗效。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
2.甘松9克,*参15克,元参15克,桂枝3克,甘草5克,枳壳10克,大青叶9克。
每曰1剂,水煎浓缩为亳升,分2次口服,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的西药。适用于各类心律失常。
资料来源:《浙江医学》.1。
3.朱砂0.1克,琥珀0.2克。
冲服。通用于各种心悸。
资料来源,《实用中医内科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2。
4.太子参叶一把,炖肉吃,每日1次。
资料来源:《安徽单验方选柒》安徽人民出版社.9。
文献摘录
《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医学正传》:”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类证治裁》:“怔忡伤心神,惊伤胆液,恐伤肾精,三者心、胆、肝,肾病,恐甚于惊,惊久则为怔忡。”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中医内科学(张海岑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