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自年开始制定房颤的治疗建议,并且不断更新,但建议的部分数据来源于欧美的大型临床试验,在一些问题上缺乏中国本土的研究数据支持。鉴于中国的国情、人口素质、遗传与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与欧美国家有较大差距,针对我国房颤患者的治疗策略推荐也应“因地制宜”,与欧美指南有所不同。因此,在国内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获得国人第一手资料,对于我国房颤的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几年,国内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逐渐增多,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仍远远不够,国家应大力鼓励临床研究的开展。
提高抗凝意识,规范抗凝治疗,推广新型口服抗凝药房颤抗凝治疗不足是国内外均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由于诸多限制因素,导致其临床普及率不高,依从性差。虽然近10年房颤的抗凝治疗普遍受到重视,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从年的2%提高到年的约20%,但该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明确抗凝的风险获益,强调房颤的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推广使用CHADS2评分进行脑卒中风险分级,从而加强抗凝意识、改善患者对抗凝的认识。
目前在新型口服抗凝药(neworalanti-coagulants,NOACs)与华法林对于房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几项研究(ROCKET--AF、RE-LY、ARISTOTLE等)中,NOACs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华法林有优势。新型口服抗凝药近年逐渐应用于临床,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较少,种族差异对抗凝药的效价及安全性影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个体用药上尚缺乏经验可循。
我国应在国内加强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床研究,优化针对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策略。目前,在国内医疗环境下,要求临床医生依照指南建议,积极与患者沟通,在尊重患者意见的前提下给予个体化的抗凝治疗。
经导管消融治疗,提高远期疗效经导管消融已经被公认为最有望成为根治房颤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近年阵发性房颤消融的例数在逐步增加,但由于对其维持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术式创新有限,其成功率止步不前,尤其是远期疗效亟待提升。
因经导管消融手术本身的复杂性致使术者的学习曲线较长,加之病源不足的问题,医院开展此技术面临困难。鉴于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心脏电生理医生培训机制,制定严格的审核规范,使该技术得到稳步推广。
另外,要解决所有房颤的治疗问题,单纯经导管消融可能是不够的,必须从不同层面干预房颤的发生机制。
探索“上游治疗”途径房颤的上游治疗是年欧洲的房颤指南首次提出的概念,主要是针对致心律失常的潜在疾病进行干预,强调抗非心律失常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上游治疗”主要可能通过减少心肌结构及电生理的重塑,从而减少动作电位的折返。
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临床研究,建议通过大样本多中心实验进一步验证房颤上游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为房颤患者更优的药物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左心耳封堵为脑卒中预防供新选择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成为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补充,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应用的资料显示,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但观察数量有限,还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左心耳封堵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远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国房颤中心助力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我国的房颤治疗近10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尤其是国产封堵器的研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我国房颤治疗的临床随访不足,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较少。要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国家建立统一的心血管病数据库,建立相应的注册研究平台,完善相关的运营机制。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已成立中国房颤中心,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同时,成立房颤中心还可以加强房颤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将显著提高我国房颤机制研究及诊疗的水平及学术地位。
房颤中心总部
-
扫描右侧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