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可直接进入每日一练考场
↓↓↓
执业护士心脏骤停病人的护理
引起成人心脏骤停的心源性原因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占80%。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顺序为: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全身抽搐;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皮肤苍白或发绀。
成人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中,心室颤动或扑动最为常见。
临床上病人一旦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
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心脏骤停病人的处理可分为评估、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CLS)、心脏骤停后处理、长期治疗五个基本方面。其中BLS的目标是做到紧急提供通气和全身性血液灌注。
为成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中间。
胸外心脏按压的按压频率为~次/分。成人按压深度为5~6cm。
心搏、呼吸停止的病人打通气道的方法有仰头举颏法、托颌法两种。
心脏骤停病人如有颈部损伤时,不能使头部后仰,以免进一步加重颈椎损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托颌法开放气道较安全。
所有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2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
牙关紧闭、口部严重损伤或抢救者不能将病人口部完全紧密地包住时,应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
在未能进行气管插管时,面罩呼吸囊加压通气,每次可压入~0ml气体,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
成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常用的药物有腎上腺素、利多卡因、碳酸氢钠、阿托品。
肾上腺素为救治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给药途径是周静脉输注。
利多卡因是治疗和预防心室颤动的首选药物。
心脏骤停病人复苏后,应设专人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心率应维持在80~次/分,心率过缓或过速,心律不齐均易再次出现停搏或心功能不全,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岁以上心脏骤停的小儿使用气管导管,小儿气管插管内径公式为\年龄(岁)/4+4。
年长儿心率30次/分,婴幼儿80次/分,新生儿次/分,即应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初级护师病情观察的内容
发育状态通常以年龄、智力、身高、体重及第二性征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是否正常。
正常成人判断标准为:胸围等于身高的一半,两上肢展开的长度约等于身高,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
体型是身体各部发育的外观表现,包括骨骼、肌肉的成长,脂肪分布的状态等。
临床上把成人的体型分为均称型(正力型)、瘦长型(无力型)、矮胖型(超力型)三种。其中,均称型(正力型)多见。
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等急性热病病人为急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潮红、鼻翼扇动、口唇疤疹、表情痛苦。
恶性肿瘤、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为慢性病容,表现为面容憔悴,面色灰暗或苍白,目光暗淡。
大出血、严重休克、脱水、急性腹膜炎等病人为病危面容,表现为面肌消瘦、面色苍白或铅灰,表情淡漠,双目无神,眼眶凹陷,鼻骨峭耸。
体位是指身体在卧位时所处的状态,分为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三种。
昏迷或极度衰竭的病人,由于不能自行调整或变换技体的位置,呈被动体位。
胆石症、肠绞痛的病人,在腹痛发作时,常辗转反则,坐卧不宁,病人常常采用强迫体位。
步态指走动时所表现的姿态。常见的异常步态有:满姗步态(鸭步)、醉酒步态、共济失调步态、慌张步态、剪刀步态、间歇性踱行等。
一般呕吐物为消化液、食物。
如果病人伴有胆汁反流,呕吐物呈*绿色。陈旧性出血时,呕吐物呈咖啡色。
成人胃容量约为ml,如呕吐量超过胃容量,应考虑有无幽门梗阻或其他异常情况。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正常体温口腔温度为37°C,直肠温度为37.5°C,腋下温度为36.5°C。
常见的热型主要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病人的热型常为稽留热。
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病人的热型为弛张热型。
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的热型特点是不规则热。
疟疾的热型特点是间歇热。
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病人任何刺激均无睁眼反应得分为1分。
正常瞳孔在自然光线下直径是2~5mm。
判断瞳孔散大,其直径应大于5mm。
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药物中*
单侧瞳孔缩小常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
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及濒死状态。
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病。
瞳孔呈椭圆形并伴散大,常见于青光眼等;呈不规则形,常见于虹膜粘连。
主管护师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l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既有嗜淋巴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淋巴细胞,也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在血液、精液中有传播作用,乳汁也可使婴儿受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为单链RNA病*,是一种反转录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源传播、母婴传播、注射途径。
艾滋病无症状感染期(ll期)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能检出HlV和HlV抗体,此期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大约有60%艾滋病病人可表现为头痛、癫痫、下肢瘫痪、进行性痴呆等。
感染艾滋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人类免疫缺陷病*(HlV)传播给胎儿。
艾滋病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的淋巴结肿大的直径达1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能自由活动。
艾滋病期可出现多种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感染,其中以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且是引起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艾滋病患者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降低,呈轻度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
护士笔记APP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