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多数心脏性猝死源于心律失常专家提示冬季
TUhjnbcbe - 2020/12/5 19:06:00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www.pfbzl999.net/

12月4日,前实德集团、实德俱乐部董事长徐明因病去世,终年44岁。据相关报道称,徐明病逝的原因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冬天,心脏疾病患者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冬季是心律失常发作的高峰时期,因此,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要格外注意。”大连医院心内三科主任杨东辉告诉记者,冬季白天变得很短,天气变冷,人体多种激素的正常调节容易受到影响,引发出心律失常的现象。伴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冷、抽搐及昏厥等现象,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及生命。每分钟有一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对于心脏疾病的患者来说,最可怕的就是急性发作引发猝死。杨东辉主任介绍,心脏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发作后1小时内意识丧失并死亡的过程。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54万人,也就是说大概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杨东辉主任告诉记者,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各种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传导异常和严重的心律失常,还有一些少见的先天家族性遗传病等。而这些疾病的起因或结果都可能是心律失常。冬季气温低,人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血管会收缩,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增加,大大增加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天冷时人们活动量减少,当突然增加活动量时,心脏负荷大大增加,全身血液心血管循环系统超过负荷,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房颤患者是发生血栓的高危人群“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也是心脑血管病房里占比较多的。”杨东辉主任告诉记者,调查表明,成人房颤的发生率1%-6%不等,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里甚至高达10%,由此推算,我国房颤病人已多达万,大连的房颤患者在4万左右。房颤是冬季最易加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冬季往往房颤发作频率增加,时间延长甚至由发作性加重为持续性。

“血栓形成与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杨东辉主任告诉记者,房颤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17倍,“这是因为房颤时心房内血液瘀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着血液走到全身各处,其中80%为脑栓塞。”并且,这样发生的栓塞比其他原因的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怎样才能及时发现房颤呢?杨东辉主任介绍,心电图就可以确诊,20%的房颤没有症状,有的患者需要借助24小时心电图进行检测。“房颤患者一定要到专科诊治,这部分人群平时吃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效果是很差的,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杨东辉主任提示说。

心律失常患者最好选择专科诊治防意外一提到心律失常,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能发现周围有很多心律失常的病患,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吗?该怎样防止意外的发生?杨东辉主任介绍,正常心跳一般每分钟60-次,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并不表明心脏一定有问题,更不表明一定需要治疗。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心律失常一般需要治疗:有明显的憋闷、气短、头晕、乏力症状,甚至出现晕厥;有阵发性心跳过速;心跳明显过慢,常低于每分钟50次,活动后心跳也不能加快;有明显的脉搏或心跳不齐。对于已经出现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的患者而言,减少其发作非常重要,这就离不开合理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导管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伴随研究和认识的发展,治疗目标逐步从控制心律失常本身转移,更注重于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死亡率的降低。

心内三科主任杨东辉

据了解,杨东辉主任是今年10月通过人才引进方式到大医二院工作,任大医二院心内三科主任。杨主任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20余年,主治各种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膜病等,特别擅长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创和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导管射频消融和起搏器植入工作。主要科研方向是临床和基础心脏电生理,特别是在房颤和生理性起搏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大医二院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数心脏性猝死源于心律失常专家提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