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心源性猝死到底是什么深度剖析,有你想了解
TUhjnbcbe - 2020/11/13 19:09:00

意外发生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几乎每个自媒体都在告诉你怎么进行*金4分钟急救,但是我更好奇的是为什么。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突然?为什么疲劳会猝死?原理是什么?

所以花了一些时间查了一些文献,希望从头到尾理清楚心源性猝死是什么。

此篇写了好几天,也是避开了热点时间,待舆论冷静下来,路过的人能有耐心看看科普,希望以一个意外的悲剧换来更多意外的重生。

01

心源性猝死定义

心源性猝死,英文名suddencardiacdeath,SCD:心源性,就是源于心脏的问题,猝死就是很快就不行了,官方定义是指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点、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的突然死亡。

SCD的定义的修订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以及美国心脏病学会于年共同完成。

SCD占全部猝死病例的近80%。

中国死于SCD的人数多达55万/年,平均每天人。

02

好发特点

1

性别倾向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广医院的一组临床数据显示,在年4月~年4月期间,该院例心源性猝死病例中,男性患者有例,女性患者有例,男女比例为2.8:1,由此可知心源性猝死在男性群体中更常见。

而最易患心源性猝死的人群是45~60岁的男性。

究其原因,该年龄阶段的男性由于工作、家庭关系等因素养成抽烟、喝酒、不爱运动等恶习,从而导致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处于异常偏高的状态。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随之上升,而这些都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冠心病又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死因。

2

年龄倾向

总体来说主要集中在50-60岁,并且比较不符合认知的是,小于60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加;大于60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则逐渐降低。

看到有个原因是常年患心血管病的老人,主动脉堵塞,比较细,所以机体自适应地发展出更多毛细血管,也就是老年人的心脏供血系统中的侧枝循环,比年轻人要丰富和强大得太多。

一旦发生主动脉罢工的情况,老人还能扛会,年轻人就没有备选方案,很容易宕机。

3

季节和时间倾向

按季节来说,心源性猝死冬季更加多见;

按月份来说,每月第一周更多;

按周来计算,周日到周一较多。

按一天为单位来看,又是上午6点到12点最危险。特别是起床后两小时内多发,所以晨练要特别注意。

学过生物的盆友应该隐约记得人体有一种交感神经和一种副交感神经。

安静的时候副交感神经在工作,兴奋的时候交感神经在工作。

所以经生物钟调节,晚上睡觉的时候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从醒来到起床后向交感神经占优势移行。而这种交感神经紧张状态的移行(交接班)是心源性猝死的诱因。

在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下,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和冠状动脉痉挛。

03

临床解剖分析

研究发现,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以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最为常见。

之前提到的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以冠心病为主,占总数的64%。具体各类器质性病变比例见下图。

04

死亡诱因统计

虽然很多人可能日常有点心脏的小毛病,但是可能微小到几乎察觉不到,可是突然出现某种导火索,这毛病就成了要命的死神了。

对这例患者,走访调查死前接触的家属以及护士发现,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例死因可以明确,其余例死因不明。

死因明确的患者中:

1、例的死亡由于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引起2、53例患者由于过度疲劳导致死亡3、32例患者在过度饮酒后死亡4、30例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从而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死亡5、23例患者由于高温引起死亡6、21例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太用力死亡7、21例患者在剧烈运动后死亡

由此可见,情绪波动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过度疲劳。

至于剧烈运动,Kim等的调查研究也显示,SCD与运动之间也有相关性,全程马拉松运动员SC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程马拉松运动员。

05

致死机制分析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致死机制是室颤。室颤是心肌节奏很快但是力道又很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

正常情况下,所有心肌细胞听从指挥整齐划一喊着“”一起使劲,就能把力使到一处,压缩心脏,将心脏里的血成功送出去,保证身体其他器官供血。

但是发生室颤的时候,这些心肌细胞不听指挥了,每个人都在瞎忙忙,力量不够,心脏就没法被收缩,血就压送不出去,其他器官就很快缺血死翘翘了。

能够引起室颤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引起的继发性室颤。

心肌梗死发生机制过去认为是动脉硬化造成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最终形成心肌梗死。但是,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责任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68%的病例为50%以下的轻度狭窄,所以狭窄度并没有达到致命的程度。

二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亢进,诱发室速(室性心动过速),继之发生室颤。

此时再加上吸烟、运动过度致交感神经亢进,为供给肌肉活动热量,来自脂肪细胞的中性脂肪被分解,血液中流动着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诱发心律失常。

这种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早晨空腹时慢跑或竞技马拉松比赛接近终点时心源性猝死多的理由。

而夜跑就更增加了一层风险。

夜幕降临后,本该是交感神经下线,副交感神经打卡上线,给身体切换状态,要休息的时候,你却强迫交感神经加班,不许副交感神经上岗,那哥俩的工作角色时常被扰乱,最后打击的是身体的自主机能。

《追我吧》节目组一边强调自己的专业度,一边又做着如此违背科学的宣传和事实。

06

年轻人心源性猝死

年轻患者引起SCD的基本病因与一般人群不同,以肥厚性心肌病为最常见,而不是冠心病。

心肌纤维增厚足以影响心室的松弛充盈,继之使心室泵血减少,尤其是运动时,泵血功能障碍加重。虽然心肌增厚可以发生在心脏的任何腔室,但以左心室受累为多见。

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其胸部X线片可以正常,因为增厚可能仅发生在室间隔,而心室本身早期不会扩大。所以一般体检不容易发现问题。

07

抢救方式

1

为什么来不及抢救?

据统计,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在国内,不足1%被救活,患者往医院就已经死亡。远远低于美国的12%。

BRADLEY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1min内实施CPR(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高达90%,而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八大城市SCD平均调度时间为2.21min,救护车平均到达的时间为14.1min。

可见,靠救护车是根本不靠谱的,除非是在活动场所旁边待命的救护车。像这一次事故,虽然配有救护车,但是因为赛道设置,救护车并进不去,形同虚设。

2

公众抢救方式

靠救护车来不及,那只能靠周围民众。这也是每家自媒体宣传的*金4分钟急救办法。但是这里会有一些问题。

首先,不会救。我国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而美国是60%。这也是大家借此机会广为宣传的原因。

但是靠几张图片,很难真的学会施救技巧,心肺复苏需要向下按压5cm,每分钟次,按照这个力度实践,一般成年男生最多坚持两三分钟。普通女生就更加不可想象了。

其次,不敢救。看到知乎很多拿了急救证的人表示真的遇到,其实不敢救,一怕遇到家属倒打一耙(这方面其实有法律保护),二是自己技术长期不实践没有把握。

然后,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每个人都会想*金4分钟那么宝贵,自己这点水平还是不要去浪费只有一次的救命机会。

最后,就是傻瓜式操作的AED覆盖率极低。

具体接下来展开说说CPR和AED。

CPR(心肺复苏)

CPR的原理,其实是在心脏骤停,无法对外输血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按压,使心脏抵到后背脊柱,通过压力将心脏中血液压出来,送到身体其他器官,保证其他器官不会缺血坏死。因为脑细胞缺氧四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所以CPR本质上是在心脏不工作的时候,用人工外力给其他脏器供血。

也因此,CPR一般要求一直持续到救护车来到现场或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但是单纯通过CPR,比较难恢复自主呼吸。

AED(电动除颤)

前面发病机制说过,室颤是心机细胞们各说各话乱颤动,导致心脏无法正常统一收缩,泵血。

AED的用处是给所有心肌细胞一个信号,让所有心机细胞能恢复到整齐划一的运动状态,恢复心脏自己的泵血功能。

具体原理就是将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在瞬间除极,然后心脏自律性最高的起搏点重新主导心脏节律。

翻译过来就是一声大吼让场面静下来,然后司令部重新发送命令让下面按章办事继续老实儿的收缩舒张以供血。(这是网上看到的比喻,非常形象)

临床研究显示,65%一80%的SCD是由心室颤动引起,而电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心脏骤停4min内心电图可出现粗大心室颤动波,随着时间延长,心室颤动波幅减小,电除颤成功率降低;心脏骤停10min后心电图可出现电机械分离、心电静止等不可除颤心率,导致抢救失败。

有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后1min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约为90%;在心脏骤停后4-6min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约为50%,心脏骤停至电除颤的时间每延长1min,患者成功率就降低7%一10%。

今天看到有网友爆料说离事发地300米就有AED除颤仪,但是大众和节目组都缺乏寻找的意识,错过了机会。

希望借这次机会,*府层面能逐渐提高AED覆盖率。目前国内做最好的是深圳,上海也在统一采购了,地铁里会配置起来。目前上海覆盖率每10万人仅拥有4台AED。美国每10万人317台。

看到很多说法说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资金要用在更紧迫的事情上,比如尘肺等。所以虽然看上去高楼大厦,欣欣向荣,但是遇到一些公共服务和保障的时候,会发现跟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同时,虽然AED量少,但是借此机会普通民众层面也要能意识到查找附近AED。

查找方式非常简单,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源性猝死到底是什么深度剖析,有你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