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临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从识别到诊断,从抗凝到律率控制再到上游治疗,内容繁杂,信息量大。房颤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占中风的20%以上,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房颤可致残、致死。
01房颤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我国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房颤流行病学调查也较少。早在年周自强等报道了我国14省整群抽样调查的房颤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提示,我国房颤在年龄30~85岁人群中患病率为0.77%,标准化后的患病率为0.61%。其中,男性患病率约为0.9%,高于女性(0.7%)。房颤患病率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且房颤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图1)。
图1.中国房颤患病率年龄分组情况
02房颤的病因学特点及变化趋势由上海交通大医院戚文航教授牵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实施的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调查发现,我国人群导致房颤相关因素的顺位,老龄排第1位(占58.1%),过去曾排第1位的风湿性瓣膜病已下降至第5位(占23.9%)。导致房颤的其他因素还有高血压(占40.3%)、冠心病(占34.8%)和心力衰竭(占33.1%)。另外,多个研究还表明,糖尿病与房颤的相关性也很强。
包永升等对~年蒙古族房颤患者住院的资料分析发现,引起房颤的病因中,汉族以高血压为主,占26%;蒙古族以风湿性瓣膜病为主,占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年来由于风湿性瓣膜病引起房颤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是蒙古族房颤患者的病因还是以风湿性瓣膜病为主,说明出现房颤病因学的种族差异可能与种族的生活习惯、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03房颤与血管事件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是由房颤引起的主要栓塞性事件。一项针对中国房颤住院病例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患者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达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趋势,80岁以上脑卒中患病率高达32.9%。10%的房颤相关脑卒中为致死性,45%的患者会留有后遗症。伴房颤的脑卒中患者1年病死率较不伴房颤者高约50%,而且伴房颤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致残率也均高于后者。
04房颤的经济负担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房颤患病率的逐年升高,房颤患者的住院治疗及治疗费用也明显升高。我国目前尚缺乏房颤患者医疗费用数据及社会经济负担,但根据各国房颤患者的年医疗总费用的数据推测,房颤已对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尽管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如脑卒中)显著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我国尚缺乏针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调查,但已有一些小规模或单中心对我国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做了研究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房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低,焦虑或抑郁发生率高。
05住院房颤患者概况根据中国房颤中心数据库资料显示,年房颤占心血管内科出院诊断的10.52%,房颤常作为伴随疾病,大量患者也就诊于心血管内科以外的其他科室,总人数与心血管内科基本持平。中国房颤中心数据库28万4千份房颤住院资料统计显示,平均年龄为68.3岁,以男性为主(55.8%),其中瓣膜性房颤6.4%,非瓣膜性房颤93.6%。房颤常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同时发生,前10位的合并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脑卒中、风心病、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外科术后、甲亢。
在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的治疗方面,94.3%的患者行药物复律,仅5.7%为电复律。药物治疗方面,相对于之前来自国内的研究结果,通过中国房颤中心建设,血栓高危房颤患者的抗凝率显著升高,医院的抗凝率达60.1%,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心血管内科。
来自例手术治疗的病例统计显示,70.5%为射频消融,12.9%为冷冻消融,10%为起搏器,5.5%为左心耳封堵,1.1%为外科手术。另外,介入手术随访结果显示,导管消融患者3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的比例分别为87%、83.8%和79.5%,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改善。
房颤中心总部
-
扫描右侧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