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位花季少年
经常莫名其妙拉肚子
苦不堪言
每天就像霜打的茄子
家长百思不得其解
多次求医问药无果
直到有一天
发现他
竟在深夜寂静时偷吃冰箱的肉......
吓医院就诊
这位花季少年名叫小亮,今年念初中二年级。前段时间,小亮不知为何频繁腹泻、腹痛,肠胃功能也明显差了很多,到医院消化科检查,却没有发现实质性疾病。没有患病却经常腹痛、腹泻,这让小亮和父母都很困惑,医院检查也没能找到答案。
然而,就在大家心烦意乱时,小亮的母亲惊讶地发现,小亮竟然在深夜悄悄地溜进厨房把冰箱里的肉拿出来切一切吃掉,有时肉是半生不熟的,他也丝毫不在意。
而且,不仅是肉,冰箱里的其他菜也逃脱不了被“偷吃”的命运。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亮似乎很投入,旁人叫他,他也像听不见一样,没有任何反应,吃完东西后就回房间继续睡觉,第二天又像失忆了一样,对前一晚发生的事毫无印象,但腹痛、腹泻依旧。
母亲觉得小亮肠胃不适很有可能与他吃冰箱里半生不熟的食物有关,而叫他不应,第二天全然忘却的这一幕似曾相识。原来小亮小学时就出现过半夜时下床后在床附近踱步一会再回到床上睡觉的情况,当时父母与他睡在同一房间,第一时间发现他是在梦游,不过当时以为小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所致,而且一年只出现两三次,便没有在意。
这次的情况与当初不同,母亲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小亮梦游得较频繁,大约一周1到2次,于是带他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经检查评估,诊断为睡行症,也就是常说的梦游症。
刘医师介绍,梦游症一般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随着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成熟而降低。其原因比较复杂,一般多在精神压力大、疲劳的状态下出现,通常表现为做机械的动作,一般不回答他人问题,若回答也只能说简单的话语。
“这个孩子出现梦游症就可能是因为初中学习压力增加有关。而且,进一步检查发现,孩子夜晚睡觉时常常流口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属于脾虚湿盛。”刘医师分析,梦游症的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针对小亮的脾虚症状,刘医师在为他进行西药治疗的同时,加入了中药调理脾脏、经一段时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亮的梦游症状和流口水问题已基本消失。
医生提醒:若家有梦游症患者,除了要规范治疗外,家属还要做好家庭生活的安全措施,比如晚上睡觉时锁好门窗,以防梦游者外出,尖锐物体等应保存好。
梦游是一种睡眠障碍
医生表示,梦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被称为“睡行”,在神经学上被解释为睡眠障碍。一般人体大脑的细胞在熟睡时是处于抑制的状态,如果此时支配人体运动的神经处于异常的兴奋状态,那么就会使人产生梦游现象,通常表现为在熟睡状态中突然起身活动,待动作完成又会重新睡下,并且次日醒来对夜间的梦游行为一无所知。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
有研究发现,梦游有遗传性。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患有梦游症,那么自己发生梦游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许多。除了遗传因素,梦游的发生还与睡眠有关: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心理压力大、经常醉酒。
另外,服用某些镇静催眠药、神经松弛剂、神经兴奋剂或抗组胺药物等,或患有一些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梦游,比如心律失常、发烧、胃食管反流、哮喘发作、癫痫发作等。
遇见梦游者应引导其回床上睡觉
“不要叫醒梦游者,否则他可能会猝死!”民间常有这样的传言。
那么,这种说法科学吗?医生表示,唤醒梦游者,其实并不会使其发疯、痴呆或猝死。
但当梦游者被强制唤醒时,很可能会导致意识出现短暂的错乱。比如,他们会表现得迷茫、困惑、恐惧;被强制唤醒后,他们处于迷迷糊糊的认知缺损状态,很可能会做出一些暴力攻击行为。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梦游者被唤醒后发生猝死的情况,但大多是因为梦游者本来就有心脏类疾病,被强制唤醒后因为受惊吓过度,心脏一时承受不了,从而造成悲剧。”
医生说,如果有家人或室友梦游,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例如,如果有坠楼风险,就要采取轻声呼唤等方式,将其唤醒。对于一般的梦游者,最好能引导他们重新回到床上睡觉。
来源
杭州网、小强热线浙江教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