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心研究”主要内容
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优于药物治疗
近日,Europace杂志12月刊发表一项随机数据汇总分析,认为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患者“一线治疗”,在维持窦性心律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而且不会增加严重不良事件风险。研究主要终点为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复发,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改善和主要不良事件。分析发现,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作为“初始治疗”方案能显著避免心律失常复发,在1年和2年随访中,这一优势仍然存在。导管消融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药物治疗组,两组安全终点相似。
收缩压与痴呆风险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
12月13日,JAMAInternalMedicine发表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数据,结果提示收缩压与痴呆风险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收缩压水平较高的老年人群,患痴呆症的风险较低,并且这种关联在7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更显著。在60~70岁人群中,痴呆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收缩压水平为mmHg,而在70~95岁之间的各年龄组中,痴呆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收缩压水平升高至~mmHg。舒张压与痴呆风险的关联与收缩压相似,但U型曲线并不明显。
PFO封堵降低中高相关性卒中复发风险
12月14日,JAMA发表荟萃分析,与单独药物治疗相比,PFO封堵联合药物治疗与中高相关性卒中复发风险降低相关。分析纳入6项随机试验名隐源性卒中合并PFO的患者。使用RoPE评分和PFO相关卒中因果可能性PASCAL分类系统,结合RoPE评分与高风险PFO特征,将PFO和卒中因果相关性分为不太可能、可能和极可能三类。分析发现,封堵联合药物治疗对三类患者风险比分别为:1.14(95%CI:0.53~2.46)、0.38(95%CI:0.22~0.65)和0.10(95%CI:0.03~0.35)。对18~60岁PFO合并隐源性卒中患者,封堵联合药物治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的程度,由PFO与卒中因果关系决定,需要制定个体化方案。
评估CETP抑制剂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
12月15日,EuropeanHeartJournal发表了REVEAL研究的最新成果,评估了CETP抑制剂anacetrapib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患者中的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指出,在中位数为2.2年的延长随访期内,冠脉事件发生率再次减少20%。总体而言,在中位数为6.3年的总随访期内,主要冠状动脉事件按比例减少了12%,相当于1.8%的绝对减少。并且在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组并无显著差异。
植入ICD后驾驶限制应降至3个月
12月16日,Circulation发表一项回顾性研究认为,将私人驾驶限制从植入ICD后6个月将至3个月似乎安全可行。研究发现,在植入ICD前三个月,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风险最高,为34.4%,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率降低。植入ICD后三个月内,心律失常性晕厥导致心脏突然失能的累积发生率为1.8%,91到天之间下降到0.4%。研究者认为,植入ICD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在接受优化治疗后仍然导致心脏突然失能的发生率比既往报道要低很多,并且在三个月后显著下降。因此建议可考虑缩短驾驶限制时间。
心衰患者应用PCSK9抑制剂获益有限
12月18日,EuropeanHeartJournal发表了一项事后分析,评估了ODYSSEYOUTCOMES研究中有心衰病史与无心衰病史的患者,随机接受PCSK9抑制剂或安慰剂的MACE事件主要结局。结果发现,在有心衰病史的患者中,PCSK9抑制剂降低LDL-C与Lp(a)的情况与无心衰病史的患者类似。但与安慰剂相比,没有心衰病史的患者使用PCSK9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MACE事件发生率,而对于有心衰病史的患者中,MACE事件发生率或心衰再住院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行业心动态”主要内容
12月14日,国际心脏肿瘤学会IC-OS发布共识声明,对抗癌治疗过程中五类最常见的心血管毒性事件提出明确定义,包括心功能异常/心衰、心肌炎、血管毒性、高血压和心律失常/QTc间期延长。
近日,知名医学媒体Medscape盘点了年医学领域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