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到底改革了高考什么?
目前包括浙江在内的绝大多数省份,实行的是单一的一次性统一选拔考试。这就产生了多年来争论不休的诸多话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科学吗?高考如何更好地将应试教育引导到素质教育上来?以最大程度实现高考公平公正和高考减负为目的的浙江高考新*近日出台。改单一的一次性统一选拔考试为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是本次高考改革的第一项突破。所谓的三位一体,即学业水平测试即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7月20日新华)围绕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热闹的高中课程改革还在不断“深化”,这次浙江高考新*就高举这样的改革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三位一体”。不过,笔者认为,单靠这“三位一体”,很难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困局,很难达到催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想问问,“三位一体”到底改革了什么?先看高中会考是一个怎样的“怪物”。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介绍,改革后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将进一步强化会考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在高考招生中的作用,其成绩进入档案,提供给所有招生院校,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从领导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会考成绩最终只是“录取的重要依据”,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绩到不了高考划出的录取分数线,即使会考成绩怎样“光彩照人”,考生也只能望徒生悔意,为什么会考成绩不是高考成绩?单靠会考成绩成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就认为可以达到打破“一考定终身”,未免太过乐观了。再看看起来很美的“综合素质评价”。首先,浙江省延续高中新课改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这同样出现了“重要依据”的字眼,笔者还是这样认为,就中国目前而言,凡是贴着“重要依据”的依据,都只是高考的陪衬,没有多大实质意义,更改变不了“一考定终身”的事实。高考成绩达不到录取分数线,其它依据根本派不上用场,这样一来,综合素质评价还有用吗?其次,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在学生成长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内容涵盖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结果包括学业评价、项目测评、操行评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不可谓不丰富,可是一到最终形成的《浙江省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可能就会变得“千人一面”了,这不是笔者在杞人忧天,而是很容易成为事实。广东省已经在运作综合素质评价了,从运作的两年时间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千人一面”已成事实,今年采取在学校“公示”的办法进行严防死守,就是明证。况且这样的综合评价基本信息表基本上都由学校操作,为了学校的荣誉,谁也不敢拿成绩好的学生来开玩笑的,即使这样的学生某方面有缺陷,学校也绝不敢如实填写,学生当然更是求之不得。因此,想靠综合素质评价表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靠综合素质评价就能达到将应试教育引导到素质教育上来的目的,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同时,改革方案里面还有一个看起来已经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改革:改一次考试为部分科目多次考试,但科目只是英语听力和技术考试,这两个科目的报考的人数并不很多,根本不是真正意义的“多次考试”!其实,实施新课程改革这几年,高考改革已经进入被舆论左右改革的时代,既然“一考定终身”成为众矢之的,那么,就改吧,于是综合素质评价便应运而生了,可是千人一面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够评价什么?于是,英语听力和技术考试改为两次考试了,它对整个高考又有多大影响?于是,体育成绩也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但也只是“重要依据”而已!这些改革到底改革了什么?除了顺应舆论,除了交出看起来很美的改革外,高考还是那个高考,学生的素质还是那个素质!再者,那些叫嚷着高考需要大改革的人,有多少人知道学校的实际操作,特别是那个综合素质评价是如何操作的?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改革,根本改不了高考存在的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