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有惊险,麻醉有风险。这是因为全身麻醉是让人体从完全清醒状态快速进入全然无知的接受手术状态,无痛觉,无知觉,肌肉松弛,同时,自主呼吸可能会暂停,血液动力学受药物影响而明显波动;再说手术是一种治疗过程,又是一种创伤过程,它会对机体体征产生明显的刺激,加剧麻醉风险。
在这里,先来说说麻醉诱导过程:在无影灯下,麻醉医生先是给病人开放静脉,建立救护生命的通道,然后,接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指脉仪,绑上监测血压的绷带。比较大的手术还会给患者开放动脉,建立即时的连续的有创血压监测,但是,即使众多的监护手段上去了,也只是一道预警系统;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合并症,还需要备好晶体和胶体补液,备好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如果是心脏大手术,更需要配备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体外循环机器。其实这些只是一道保护措施。有了预警,有了保护,绝不等于麻醉就没风险了,相反,恰恰能说明麻醉的的确确有风险。
有许多人误以为麻醉不就是打一针,如果真是,那麻醉医生实在太轻松了,打好针后就可以回到办公室喝喝咖啡,看看手机,休息休息。如果临床上麻醉医生真能这样做,那手术医生绝对不干了,手术就不能安全进行,这是因为病人在手术台生命体征随时会跌宕起伏,严重的会心脏骤停,这需要麻醉医生及时发现,及时救治,同时,麻醉药物剂量也需要根据手术进展不断调整和追加。因此,对于手术而言,主刀医生负责的是病人的手术好坏,麻醉医生负责的是病人在手术台上的生命安全。说到这里,谁又会不同意生命安全最重要!既然同意生命安全最重要,而手术台上又确确实实会发生生命意外,那必然认可麻醉有风险的事实吧。
在临床上,麻醉医生又是如何评估病人的麻醉风险的呢?通常,是根据病人的以往病史,主诉的症状,体格检查,物理诊断和实验室检查作出综合判断,一般麻醉安全分为五级:
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于麻醉前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通常将病人分为五级。ASA分级标准第一级:体格健康,身体一般状况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围手术期死亡率0.06%-0.08%;第二级:除需要手术疾病外,有轻度合并症,但功能代偿健全。一、二级病人对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相对平稳。第三级:合并病情严重,功能失代偿,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病人麻醉风险增大,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积极预防,有效治疗。第四级:合并症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麻醉风险极大。第五级: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麻醉和手术都非常危险,围手术期死亡率9.40%-50.7%。这是临床上经典判断标准,但需要临床专科医生凭借一定量的实验检查再结合体格检查、胸片、心电图和超声波检查才能做出判断。
在这里,我借助于平时临床经验总结出这么3个30,有利于更直接判断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和风险。
第一个“30”就是屏气试验,如果患者能屏气超过30秒,特别是在呼气末后还能屏气超过30秒,那说明呼吸功能尚可。第二个“30”就是能否往上连续走台阶(中间可以稍息一两次)超过30个台阶,不喘息,不心慌,那说明心功能尚可。第三个“30”就是能否平地轻松行走超过30分钟,如果行,不气急,不疲劳,那说明基础代谢尚可。如果3个30都能达到,那体质基本达到麻醉ASA分级标准第一级或第二级,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较好,麻醉相对平稳。
医院曹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