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柳叶刀柳叶刀TheLancet收录于合集#论文精选合集个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已被WebofScience
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收录。”
论文精选
1
-年中国预期寿命的空间差异和社会决定因素:一项基于人群的空间面板模型研究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ocialdeterminantsofhealth,SDOH)能够产生广泛的预期寿命(lifeexpectancy,LE)差异。中国很少有文献能够从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一段时间内SDOH和LE之间的生态学关系。本研究旨在确定中国的SDOH和LE,量化其大小,并解释其相关性。
根据中国国家死亡率监测系统-年间的死亡率记录估算各省LE。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LE相关的SDOH指标。引入空间溢出效应解释长期和短期内SDOH对LE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在全国范围内,LE从年的73.1岁(95%置信区间[CI]:71.3,74.4)增加到年的77.1岁(95%CI:76.5,78.7)。结果显示,LE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沿海地区呈现高-高聚集性,西部地区呈现低-低聚集性。在局部地区,统计显示SDOH指标与LE的增长显著相关,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系数:0.02,95%CI:0.00,0.03)、基尼系数(系数:2.35,95%CI:1.82,2.88)、医院床位数(系数:0.02,95%CI:0.00,0.05)和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系数:0.02,95%CI:0.01,0.02)。对LE相关SDOH指标进行长期和短期的直接、间接效应分解显示,GDP、城镇化率、失业率、受教育程度、吉尼指数、医院床位数、性别比、总抚养比和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影响当地的LE,也会对周边地区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中国在省级层面上的预期寿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公平性、卫生资源以及人口特征等社会决定因素不仅影响当地的预期寿命,而且也会影响到邻省。应将社会决定因素指标的*策外部性考虑在内,从而促进全国范围的健康公平性。应以人口战略为基础,加强综合治理,优化社会经济支持环境,缩小地区差距和健康不平等,提高预期寿命。
2
首例人类无缺血跳动心脏移植
在目前的实践中,人们认为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aandreperfusioninjury,IRI)是移植中不可避免的,这会导致器官质量受损、移植器官存活率降低以及器官可用性受限。在所有的供体器官中,心脏最容易发生IRI,其耐受缺血时间也最短。
通过结合适当的外科技术和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machineperfusion,NMP),我们实施了首例人类无缺血跳动心脏移植(ischaemia-freebeatinghearttransplantation,IFBHT)。在供体建立NMP循环后获取供心,之后进行离体NMP,并在NMP支持下植入心脏。移植手术后监测移植心脏的功能。
在持续灌注、常温、供氧、跳动状态下获取、保存并植入供体心脏。在离体NMP过程中,供体心脏以窦性心律搏动,并进行充分的心室收缩,消耗氧气和乳酸,表明心脏功能良好。动态心电图显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供体心脏没有缺血性损伤。超声心动图显示移植器官功能迅速恢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leejectionfraction,LVEF)为70%。患者于移植手术后第20天出院,随访8个月,其心功能和生活正常。
本研究表明了无缺血跳动心脏移植的可行性,能够完全避免移植器官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有可能在提高器官利用率的同时,改善移植手术结局。
3
中国房颤的患病率和风险因素:全国性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
房颤(atrial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本研究旨在估算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房颤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
研究数据来源于年7月至年9月的全国样本。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从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招募受访者。根据是否有房颤确诊病史或心电图结果确定受访者是否有房颤。
最终分析共纳入,名受访者,平均年龄55岁(标准差为17岁),其中52.1%为女性。房颤的粗患病率为2.3%(95%CI:1.7%-2.8%),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总体年龄标准化房颤患病率为1.6%(95%CI:1.6%-1.7%),其中男性为1.7%(1.6%-1.8%),女性为1.4%(1.3%-1.5%),城市地区为1.6%(95%CI:1.5%-1.7%),农村地区为1.7%(1.6%-1.9%)。无论是在性别组还是居住地组中,中部地区的患病率(2.5%,2.3%-2.7%)均高于西部地区(1.5%,1.0%-2.0%)和东部地区(1.1%,1.0%-1.2%)。房颤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每增长10岁的OR值为1.41[95%CI:1.38-1.46];p0.)、男性(1.34[1.24-1.45];p0.)、高血压(1.22[1.12-1.33];p0.)、冠心病(1.44[1.28-1.62];p0.)、慢性心力衰竭(3.70[3.22-4.26];p0.)、瓣膜性心脏病(2.13[1.72-2.63];p0.)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1.22[1.04-1.43];p=0.)。
中国成人中房颤的患病率为1.6%,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且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高龄、男性和心血管疾病是房颤的潜在相关因素。提高人们对房颤的认识,并在临床实践中推广标准化治疗以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4
-年间中国上海万市民中房颤的流行病学、管理和结局:一项基于医保数据库的研究
房颤已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们对上海市卫健委数据库中至年间30,,例医保受试者进行了数据筛选。选出房颤的确诊患者,并进一步评估其治疗信息和临床结局,以及性别差异和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房颤管理的影响。
上海的房颤患病率为0.88%,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及以上受试者的患病率达到6.7%。与男性相比,女性房颤的患病率更高(0.89%vs.0.88%,p0.0),这可能是因为80岁以上女性的房颤负担较高导致的。随着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处方的增加,抗凝药的使用比例从年的19.46%上升到年56.57%。左心耳闭合数量从年的0.16%增加到年的1.23%。心律控制策略的应用越来越多,与年相比,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增加了一倍,消融增加了21%。与男性相比,女性不太倾向于接受心律控制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消融和心脏电复律,但更倾向于采用心律控制药物。在5.5年的随访期间,年通过指标确诊为房颤的患者中,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全身性栓塞、出血、心肌梗死和院内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6.09%、5.74%、1.44%、5.11%、8.41%和12.84%。
上海房颤和房颤相关结局的负担较高。近年来,房颤管理有了显著的改善,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房颤管理没有或只有一点轻微的影响。房颤的患病率、治疗和结局存在性别差异。
5
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社会人口学差异: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从慢性胃炎开始,经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发展为癌症。本研究旨在全面调查胃癌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社会人口学差异,并估算这种差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归因于胃癌(gastriccancer,GC)的危险因素。
我们的基线数据来自于中国高风险地区基于社区的研究,共有名受访者。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活检确定胃黏膜状态。通过潜在类别分析生成总体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变量。我们使用改良泊松回归计算相对风险(relativerisks,RR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s,CIs),从而评估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与每种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我们对易感人群的肿瘤性病变过度风险进行了分解,估算了其中可以用已知风险因素解释的百分比。
年龄和性别与所有胃病变相关,RR值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增加。与未接受过教育的人群相比,接受过小学、中学和中学以上教育的人群出现肿瘤性病变的RR值分别为0.86(95%CI:0.76–0.97),1.00(95%CI:0.88–1.13)和0.70(95%CI:0.47–1.03)。与低社会经济地位组相比,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组的受访者发生肿瘤性病变的风险较低(RR=,95%CI:0.74–0.93)。胃癌危险因素可以解释男性中33.6%的肿瘤性病变过度风险,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组之间的一小部分差异。
年龄和性别是胃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社会人口学因素。教育水平低或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有可能产生肿瘤性病变。约三分之一的性别差异和一小部分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可归因于已知风险因素。
6
中国不可切除的IIIB期或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总生存期及相关危险因素(-):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目前针对中国不可切除的IIIB期或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模式和生存分析的研究有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来自11家医院的患者。
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年6月26日至年4月28日新诊断为不可切除的IIIB期或IV期NSCLC患者。通过病历筛查获得基线特征,临床肿瘤特征和抗肿瘤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从开始一线治疗后的总生存期(OS),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生存相关的影响因素。
在入组的1,例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15.0个月(范围:0.0-42.1),其中83.5%(1,/1,)的患者接受了一线化疗,以铂类化合物为主。总体而言,30.9%(/1,)的患者接受靶向治疗作为一线治疗,其中包括65.0%(/)的患者接受了EGFR-TKI治疗和5.1%(21/)的患者接受了ALK-TKI治疗。在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中,EGFR突变,EML4-ALK基因融合和ROS1基因融合的基因检测率分别为44.0%(/1,),17.0%(/1,)和8.3%(/1,)。63.9%(/)的EGFR突变患者接受EGFR-TKI作为一线治疗。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23.2(95%置信区间19.5-25.5)个月,在一线城市治疗的患者的总生存期优于二线城市的患者。此外,EGFR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期长于EGFR野生型患者。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男性,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二线城市,,吸烟史及肿瘤转移与较低的生存率相关。
本研究人群中的基因检测覆盖率相对较低,其中超过一半的EGFR突变患者接受了EGFR-TKI治疗,这表明在真实世界诊疗中,基因检测的结果可能并不完全指导治疗选择。总生存期在一线城市接受治疗的患者和EGFR突变的患者中更佳的现象,,可能提示需要更广泛的基因检测覆盖,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为NSCLC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
7
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基于人群的、传统与远程医疗相结合的老年性*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分析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基于人群的、传统和远程医疗相结合的老年性*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筛查项目的成本效率和成本效用。
研究采用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从社会学角度评估传统和远程医疗相结合的AMD和DR筛查的成本和收益。对一项所有受访者年龄均在50岁及以上的队列进行了30个为期1年的马尔科夫循环随访。对农村和城市地区分别进行了单独的分析。从既往针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已发表研究及国家防盲委员会等未公开数据源获取相关参数,包括AMD和DR的患病率、转移概率、筛查和治疗的依从性、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实用性和死亡率。筛查、全检和治疗的费用来源于真实的医疗环境及北京市医保局的统一定价。主要结局是基于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s)的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cost-utilityratios,ICURs)以及基于避免失明年数的增量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ratios,ICERs)。通过单因素确定型敏感性分析和模拟概率敏感性分析来反映其不确定性。
在当前现状下,农村和城市地区一名50岁AMD或DR患者的总预期医疗费用分别为.59美元和1,.18美元。传统和远程医疗筛查的成本效率都很高。在农村地区,传统和远程医疗筛查的ICURs分别为美元(95%置信区间[CI]:66美元至美元)和美元(95%CI:-12美元至美元),ICERs为2,美元(95%CI:1,美元至3,美元)和2,美元(95%CI:1,美元至3,美元)。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城市地区中,两种筛查策略均优于无筛查策略。我们的结果对多种敏感性分析不敏感且稳健。在所有可接受的筛查周期(1-5年)中,每年筛查不仅能产生最大效益,而且能够使农村和城市地区的ICERs分别保持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的3倍和1倍以下。与传统筛查相比,远程筛查的ICERs不到农村地区人均GDP的三倍(2,美元至8,美元),不到城市地区人均GDP的一倍(不到5,美元);每年远程筛查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每筛查,人,就能够分别避免农村和城市地区人年和人年失明。
我们对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老年性*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联合筛查进行了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对50岁以上的人进行人群水平的老年性*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联合筛查可能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基于远程眼科平台的最佳筛查周期为一年。未来中国应该更加重视慢性眼病,*府应该建立健全慢性病管理体系,让每一位患者享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END
CoverimagebyZhenyueYuandHanruoLiu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