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秀李白写在兖州的ldquo桑蚕诗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里治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m/

李白写在兖州的“桑蚕诗”

唐代兖州,为东鲁首府,应无争议,自不赘言。李白从天宝十载移家东鲁后,居家兖州。在李白居家东鲁的20年里,据徐叶翎先生考证,写在东鲁的诗有60多首。在上述诗中,细检写东鲁桑蚕丝织的诗作有6首,分别是《赠从弟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寄远.其十》、《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李白在这些桑蚕丝织诗中,写到了唐代兖州季节上的春、夏、秋,写到了唐代兖州的自然景象和生产生活景象,为我们品味唐代兖州,提供了一道鲜活的小菜,从中还可以看出唐代兖州与古丝绸之路的联系,捡回这些细小的历史碎片,细细地把玩,别有风趣。

李白在在《赠从弟冽》中写道:

及此桑叶绿

春蚕起中闺

日出布谷鸣

田家拥锄犁。

这是李白写东鲁春景,桑田生机勃勃,一望碧绿,村姑伺候的蚕宝宝,孵化出壳,正待饲养。清晨布谷鸣叫,农家挥锄或赶着耕牛梨田。写到了东鲁春天的早晨,写到了春之桑蚕。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写/p>

五月梅始*,

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

机杼鸣帘栊。

梅*蚕凋的季节,鲁人重视织作,可以看出织丝制绢,已是兖州人重要的劳动内容。“机杼鸣帘栊”更是一片繁忙的万家丝织景象。写到了夏之桑蚕及丝织。

在《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中写道:

月出鲁城东

明如天上雪

鲁女惊莎鸡

鸣机应秋节。

更是写反映了鲁女秋夜丝织的场景,只是在季节上比“梅始*”的五月晚了些。诗人在这月明如雪的秋夜,细心体察到了鲁女的织机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惊动了清秋之夜鸣叫的蟋蟀。可以想见勤劳的鲁女在安顿好老人、哄睡幼儿,收拾家务,夜间又加班生产屡屡催货的丝织品,辛劳而又幸福。初夏到仲秋,从季节上,由此更加说明了兖州植桑养蚕是唐代兖州人民的生产重要内容。

在《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中写道:

送别枯桑下,

凋叶半落空。

我行懵道远,

尔独知天风。

李白在唐代瑕丘城北的曲腰桑树下送别张姓朋友。可以想见,那棵曲腰的老桑树,不知其树龄,历经风霜,弯腰而又倔强生长,已然是鲁城北的一处标志性风景。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兖州的植桑的情况。在季节上,可以看出这是“叶凋半落空”的秋天。《寄远.其十》中:

鲁缟如玉霜

笔题月支书

寄书白鹦鹉

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

字字有委屈。

天末如见之,

开缄泪相续。

千里若在眼

万里若在心。

相思千万里,

一书值千金。

在鲁地生产的丝绸上写月支文,遥寄远在安陆的许氏夫人真切感人,催人泪下。

李白在另一首诗中也写到了兖州的丝织品。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鲁缟白如烟,

五缣不成束。

临行赠贫交

一尺重山岳。

鲁缟,春秋时期沿袭下来的产品作为礼品,在唐代的交往中,极为普遍的物质。

刘长史升迁临别李白送鲁缟,虽谦称其不成礼仪,但可以看出,鲁缟仍是日常礼品。

李白东鲁桑蚕丝织诗中所表现出的东鲁风物,写到了兖州的与桑蚕丝织有关春、夏、秋,是一副生动的田园画,展示了唐代兖州大地上的桑麻葱茏之景。

而这块桑麻之地却紧紧联系着世界,西域商队的驼铃,响在古驿道上。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中的“何时石门路”的石门,即横跨泗河的金口坝,连接着西去帝京长安东达海边的古驿道,金口坝东边曲阜的一个村庄至今名字叫古路沟。古路成沟,是千年岁月的雕刻,村名是历史的遗响。

商品的纽带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同时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山东大地就是这样和世界互动着。而且这种互动从汉代就开始了。

山东的丝绸东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往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国家,西则运往西京长安,经过西亚到达欧洲。

兖州的桑蚕丝织生产,历史悠久,《尚书.禹贡》记载详实,九州物产,兖列其首。地处*河下游,气候温和,土质咸宜,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植桑养蚕。土地气候条件奠定兖州桑蚕丝织经济发达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了植桑育麻的传统,桑麻经济的发展,必然催生人才的产生和技术的积累。使其成为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其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丝织品,乃为古九州之一的兖州的贡品。

“济河为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海河。”(《尚书.禹贡》)。“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史记.货殖列传》)。

《兖州府志.人物志八》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鲁秋胡戏妻”的故事即发生在这里。秋胡妻墓就在兖州城北,东南大社沈罗村(即今漕河乡蔡桥村),附近还有一个村叫罗店村,据传说,罗敷女就是此村的姑娘。

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商贸的发达市场的需求是促进兖州桑蚕丝织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和市场的需要必然催生桑蚕丝织的繁荣。

兖州养蚕的历史有确切证明的时期为春秋时期。年兖州县大安区李家村一古墓中,发掘出土一枚铜蚕。

蚕体长8厘米,胸围3.7厘米,全身首尾九个腹节,胸腹尾各脚完整,制作精致,造型逼真,体态为栖眠状。专家鉴定,为春秋时期产物。由此证明,兖州地区春秋时期植桑养蚕已成生产常态。桑蚕发达可见一斑。

《春秋左传》记载:成公二年—楚侵鲁,鲁贿之以执斫、执针、执紝皆百人。就是说:鲁国送给楚国匠人、裁缝、织丝的奴隶各一百人。

鲁缟之名,见于多种典籍。《史记》中说: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也。几成成语,言其之薄。鲁缟是春秋时期沿袭下来的产品,白色生绢曰缟。缣,为双根并丝所织粗厚平纹丝织物。

甘肃敦煌发现过写有“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四两,值钱双六百一十八”的汉缣。

(汉代的任城国也为兖州所辖)缣与绢、绨、、缦、纨、缟均为平纹织物,其中纨、缟为薄型或超薄型织物,缣和绨则比较厚实。这说明兖州当时生产的丝织品的品种既有薄如纸的鲁缟,又有较为厚实的缣和绨。

兖州建有纪念织神嫘祖的机神庙,是兖州一处重要的丝织工业文物。

建筑为单院三开间的古建筑,原内侍奉这丝织业的鼻祖鹅英的塑像,兖州人称为;机神,意为丝织业的祖神。现为济宁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兖州文化部门最近又发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兖绣”。

“兖绣”的特点是历史悠久,针法、技法复杂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广泛,虽无法与蜀锦并称,但仍闪耀着兖州古代丝织艺术品的独特光辉。据《兖州丝绸志》等文献记载:汉代兖州盛产镜花绫、双格绫等好多个品种。

出土文物、文献资料和至今兖州的生产方式证明,鲁缟的主产地是兖州。李白的东鲁桑蚕诗也是有力的证明。

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

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织不相失。

这一组组的劳动场景的描写,令人心动神逸。

兖州的出土文物、文献资料都反映了古代丝织业的发达和辉煌,李白的东鲁桑蚕丝织诗更是从生产生活情境上弥补了细节,真是难能可贵。

李白的东鲁桑蚕丝织诗,以五彩之笔,描绘了唐代兖州的绚丽生产生活画卷。读李白东鲁桑蚕丝织诗,仿佛梦回大唐,置身其中,心旷神怡。感谢太白,为我们留下大唐“影象”,使我们能够在多年后感受大唐的诗意情怀。感谢江油这片钟灵毓秀的山水,孕育李白这位天才的诗仙,将东鲁兖州唐代桑麻之景,永恒地载入了人类的记忆。

(注:缣 双根并丝所织粗厚平纹丝织物。甘肃敦煌发现过写有“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四两,值钱六百一十八”的汉缣。缣与绢、绨、、缦、纨、缟均为平纹织物,其中纨、缟为薄型或超薄型织物,缣和绨则比较厚实。)

武秀,男,年生于山东兖州。曾任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兖州市文化局长、济宁市人大代表。30多年在文化战线工作,有万字的文学、戏剧、评论、文史研究、主编的作品出版、发表,多种作品在省市获奖。戏剧《村支书刘运库》获山东省“五个一”工程精品奖;小说《仲秋的早晨》入选《济宁市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作品选》;《谈兖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及其对“李白在兖州”研究的实证》被收入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李白研究》卷。现为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兖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国画作品 徐叶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