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树森教授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早期评估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3.html

缺血性心脏病行血运重建,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但血运重建后患者仍有可能发展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最终造成心脏性猝死。因此对于血运重建后如何有效评估及预防患者心脏性猝死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在第七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上,医脉通就“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早期评估与预防”对哈尔滨医院心内科杨树森教授进行了采访。

医脉通:杨教授,您好!请您谈一下如何评估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杨树森教授: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约占总体心脏性猝死的80%。心脏性猝死是指排除明显心外原因,在出现症状后1h之内发生的意外死亡。需要注意的是,心脏骤停不等同于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是指因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引起循环衰竭的致命性事件,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被逆转而免于死亡。据统计,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约为5.6%。血运重建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评估其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对STEMI患者,尽早实施直接PCI,尽量缩短再灌注治疗时间对预防以后心脏性猝死十分重要。

心梗后合并心衰的患者,心脏性猝死风险明显增高。CADILLAC研究显示直接PCI后,对30d和1年病死率来说,LVEF<40%都是最重要的预测因子。

MADIT-Ⅱ研究显示,距血运重建时间愈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风险愈大,每增加1年,风险增加6%。因此,血运重建后,在患者的长期管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更加注意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医脉通: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应如何进行预防?

杨树森教授: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是重点,一级预防是指在未发病之前进行预防,针对尚未发生过持续性VT?VF或心脏骤停,但具有发生心脏骤停较高风险的患者。在冠心病最佳药物及血运重建治疗基础上,ICD通过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而降低全因病死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ICD为目前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中的一线治疗。在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血电解质异常较为常见,如果它并非是心脏骤停的首要原因,同时也不能发现心脏骤停其他可纠正或可逆转的原因,应当将这类患者作为二级预防对象而植入ICD。

医脉通:血运重建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是什么?

杨树森教授: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和解剖结构的改变是产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在诱发因素作用下,即可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因此,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加。血运重建后,若无禁忌,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以预防严重室性心律失常。ICD是预防这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

长期管理中,在血运重建和二级预防治疗基础上,对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患者,ICD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后LVEF≤35%的患者在2年时的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