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徐亚伟团队带来ESC系列报道 [复制链接]

1#

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天死亡率的指数

医院陈罗蔓徐亚伟

关键词危险评分

引自欧洲心脏病协会()35(摘要补充),.

目的利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出一个简单的指数,以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30天结局做出风险评估。

方法该研究纳入6医院,所有在年10月至年9月期间就诊的ACS患者均入组(n=名患者),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和生活习惯特征。以患者症状发作至就诊期间内和入院时的年龄、收缩压、白细胞计数、CPK-MB,肌酐水平作为参考项,得出一个危险评分(6-36);在患者住院期间及30天再次计算该危险评分。

结果:这项指数能够有效区分患者住院死亡率(AUC=0.,p0.)及住院30天后的死亡率(AUC=0.,p0.)。在病情严重的亚组病人,该指数的预测能力也十分显著(比如,男性患者或女性患者,ACS不同类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截点分析显示该指数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最佳值是24,预测出院后30天内死亡的最佳值是22。

结论:这项指数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不受性别、ACS不同类型以及糖尿病病史的影响,能够很便利地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以决策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来自44,名患者的真实数据——瑞典心脏注册库(SWEDHEART)依诺肝素和磺达肝癸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比较

医院周顺萍徐亚伟

主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研究

引文:《欧洲心脏杂志》35节(要文概览)第页

研究背景:在OASIS-5大型临床试验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研究分析中发现,与依诺肝素相比,磺达肝癸可减少主要出血事件及增加患者存活率。但缺乏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方法:全部44名在SWEDEHEART注册登记的NSTEMI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依诺肝素或磺达肝癸治疗。医院内发生的大出血或死亡、30天死亡率、再梗死发生率、中风或出血发生率上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在入院时间,基线特征(模型1)和有创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模型2)上进行模型校正。

研究结果:总体而言,名(58.7%)患者接受了依诺肝素治疗,其余名(41.3%)患者接受磺达肝癸治疗。其中,磺达肝癸使用率逐渐从年的0.7%增加到年的86.8%。而其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及心脏病病史和院前主要的出血事件等基线特征上并无明显差异。医院内PCI术后则更为频繁地采用磺达肝素治疗(47.1%vs39.2%)。在与依诺肝素治疗组的比较中,磺达肝素治疗降低了院内严重出血的发生比例约48%,降低了死亡事件的发生比例约28%(表1)。两种治疗方法在30天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率上相近,但磺达肝素治疗仍旧显示了极低的出血和死亡率。

结论:在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分析中,从依诺肝素到依诺肝素治疗策略的改变与后者极大地降低出血风险以及提高生存率有关。

依诺肝素

依诺肝素

原始OR值

调整模型1后OR

模型1以及PCI/CABG率后OR

院内事件

出血

1.8%(/)

1.1%(/)

0.61(0.52–0.72)

0.52(0.41–0.66)

0.52(0.41–0.67)

死亡

4.0%(/)

2.7%(/)

0.67(0.60–0.74)

0.71(0.60–0.84)

0.72(0.61–0.85)

30天事件

出血

2.2%(/)

1.4%(/)

0.63(0.54–0.73)

0.53(0.43–0.66)

0.54(0.43–0.66)

死亡

5.9%(/)

4.2%(/)

0.71(0.65–0.77)

0.78(0.68–0.90)

0.79(0.69–0.91)

心梗,卒中,死亡或出血

16.8%(/)

14.1%(/)

0.81(0.77–0.85)

0.83(0.76–0.91)

0.84(0.77–0.91)

相较于Framingham危险评分和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僵硬度可以更好地预测左心室肥厚:对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

医院迟琛徐亚伟

目的:左室肥厚预示着可能存在靶器官损害并且需要更积极地治疗。我们研究并比较了动脉僵硬度、Framingham危险评分和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三者在预测左室肥厚方面的能力。

方法:本研究包括了为新近被诊断为高血压且从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测量患者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中心动脉血压、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AIx)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使用Framingham危险评分量表计算患者10年危险因素。在排除了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我们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及回归分析,并计算了相关系数。

结果:入选患者有轻中度高血压(±18/90±11mmHg,收缩压/舒张压),43%的患者检测到了左心室肥厚,10年心血管危险因素为16.1±9.7%。与中心动脉收缩压(r=0.33,p0.)、脉搏压(r=0.,p0.)和AIx(r=0.,p0.)相比,LVMI和cfPWV(r=0.39,p0.)有更强的相关性。在对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主动脉收缩压、总胆固醇和10年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cfPWV仍然能是LVMI的独立的预测因子(R2=0.,B=1.60,p0.)。在ROC分析中,相较于FRS(AUC:0.,p0.)、主动脉收缩压(AUC:0.,p0.)、脉搏压(AUC:0.,p0.)和AIx(AUC:0.,p0.),cfPWV对左室肥厚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动脉僵硬度与LVMI是独立相关的,并且,相较于FRS、主动脉收缩压和反射波,动脉僵硬可以更好地预测左室肥厚情况。cfPWV值升高提示出现了靶器官损害,而不是仅仅说明大动脉弹性减弱和左室肥厚可能。

重组HDL对冠状动脉疾病中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GPCR)激活的影响

医院李刚徐亚伟

背景:噻吩并吡啶药物如氯吡格雷是一类不可逆P2Y12受体抑制剂,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CAD)等粥样硬化性疾病缺血事件的发生。然而,有迹象表明,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一些患者对氯吡格雷治疗缺乏反应性。G蛋白偶联P2Y12受体的激活有赖于特定的细胞膜结构,也就是所谓的脂阀。除其他一些调节机制外,这些脂阀还受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调节。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CAD患者对P2Y12受体抑制剂反应性是否受内源性HDL水平调节,而这种调节作用是否可用重组rHDL替代治疗实现。

方法:测定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HDL以及血小板反应性指数PRI(PRI是反映对P2Y12受体抑制剂反应性水平的指标)。此外,制备重组HDL(rHDL),并进行其他一些体外实验包括:流式细胞仪,血小板聚集实验和Westernblot等。

结果:我们的研究表明CAD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与HDL水平呈负相关(T=–2.1,p=0.;HDL低于中位数的PRI为62.6±4.0%,HDL高于中位数时PRI为53.1±4.8%,p0.05),提示内源性HDL对P2Y12受体活性有影响。进一步体外研究,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rHDL处理前后全血PRI,发现使用ug/mlrHDL处理后,全血PRI水平明显降低(p0.05).不同浓度的rHDL处理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后,光密度比浊法测定ADP刺激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提示AUC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少(ug/mlrHDL时,p0.05)。同时,rHDL处理后,ADP刺激时AKT通路信号传导明显减少(p0.05forrHDLμg/ml+μg/ml)。因而,可从CAD患者血液中制备洗涤血小板。

结论:血小板膜结构组成对受体功能的发挥十分重要。rHDL替代治疗对血小板完整性可能是有益的。特别是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对P2Y12受体抑制剂反应性较低的患者,这种治疗是一个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