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SCD)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万SCD患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4,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及健康。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第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医院吴书林教授对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新近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与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进行了解读。
吴书林教授指出,50岁以上的患者,75%~80%的SCD由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引起,15%~20%由扩张型心肌病所致。而年龄50岁者,肥厚型心肌病是引起SCD的最主要病因。德国地区性急诊医疗系统的数据显示,尽管医学不断进步,但SCD的发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提示临床识别高危患者的能力尚存在严重不足。不易区分低危和高危患者,缺乏合适的SCD风险分层方案,多数患者不能被预测是目前SCD防治所面临的挑战。
指南的五大亮点
8月29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了《室性心律失常管理与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该指南具有五大亮点:
1
首次推荐将DNA分析作为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助于识别发现导致结构性心脏病的遗传性因素及死者家属中心肌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
2
引入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但之后很有可能成为Ⅰ类推荐的建议。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出现复发性昏厥或多态/双向室速、且具有ICD置入风险或禁忌证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氯卡尼进行治疗。
3
对部分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可考虑谨慎使用新技术,如可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具有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而又不适合置入ICD的成年患者;对于静脉通路不畅通、因感染取出除颤器,或需长期使用ICD治疗的年轻患者,皮下ICD可替代静脉除颤器。
4
识别具有高猝死风险并可能从ICD中获益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该指南的重要建议之一,MADITⅡ研究中8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射血分数30%或轻度/中度心衰(NYHAⅡ或Ⅲ类)的患者可从ICD中获益。故指南推荐,心梗后6~12周后对左室功能进行重新评估以明确置入ICD的必要性。
5
强调应及早诊断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疾病,可在相关疾病患者或心源性猝死者亲属中进行相关筛查。
筛查SCD家庭成员的主要方法已知或疑似室性心律失常(VAs)的非侵入性评价方法ICD用于SCD和室速的二级预防皮下ICD的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和公共除颤器的应用介入治疗
最后,吴书林教授总结,现行SCD风险分层指标识别高危患者能力不足;影像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将为识别高危患者提供新的方向;导管消融、新的植入或可穿戴设备将在SCD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记者岑聪┆美编柴明霞┆制版袁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