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荟萃刘启明Warburg效应心房颤动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来研究表明能量代谢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及其效应仍不清楚。正常细胞通过糖酵解代谢葡萄糖,并产生丙酮酸,在常氧条件下,后者进入线粒体中被进一步氧化;而当氧气变得有限时,线粒体的氧化反应受到限制,丙酮酸转而生成乳酸。年,德国生物学家Warburg发现: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肿瘤细胞也主要以后者为主要途径获取能量,称之有氧糖酵解或Warburg效应,这种肿瘤细胞的异常糖酵解会促进葡萄糖摄取和乳酸生成,从而有利于肿瘤的发生发展。除了肿瘤,研究表明Warburg效应也在非肿瘤疾病中发挥作用:如房颤、炎症、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

一、房颤时的能量代谢重构——Warburg效应

正常心脏中的能量代谢


  正常情况心肌细胞主要依赖脂肪酸(60%-90%)和葡萄糖(10%-40%)为代谢底物生产ATP供能,整个能量代谢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底物的摄取、初步氧化、乙酰辅酶A的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及电子还原剂NADH/FADH2的生成;(2)氧化磷酸化及ATP的生成;(3)ATP的转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可以导致能量代谢异常,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

缺血/缺氧与房颤


  房颤期间不规则的高频刺激和收缩会影响心房的能量需求、循环和氧气供应,并改变能量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平衡。研究表明房颤时心房的能量供不应求,从而导致组织相对缺氧,乳酸的堆积;此外,缺血性疾病与房颤的发生也十分密切,房颤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反之心肌缺血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二者相互作用;其次,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房颤患者和动物模型的左心房中表达增高,并与纤维化、炎症程度相关。上述研究均表明房颤与缺血缺氧关系紧密。

3

房颤时能量代谢异常


  房颤时能量代谢底物发生转变。研究表明房颤患者的左心房脂肪酸代谢关键酶的表达显著下降;而有氧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包括GLUT1、HK、PFK、LDH等显著上调,但是PDH复合物减少,从而损害糖酵解与线粒体的偶联,并伴随着乳酸的堆积。此外,房颤时线粒体受到损伤,电子传递链功能下降,活性氧堆积,改善线粒体功能能够明显减缓房颤易感性。

4

房颤中的Warburg效应


  Warburg效应主要是由于肿瘤的缺氧微环境和线粒体损伤所导致的,二者在房颤中同样存在。此外,房颤时心肌能量转变为葡萄糖利用为主,有氧糖酵解相对增强,而氧化磷酸化受损,乳酸堆积。这些现象与肿瘤细胞十分相似——高糖酵解速率,低氧化磷酸化水平。综上所述,Warburg效应在房颤时的确存在。

二、房颤中介导Warburg效应的信号传导途径

1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信号通路


  HIF-1α在Warburg效应中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HIF-1α亚基在翻译后即被泛素-蛋白酶水解复合体降解。因此,在正常氧饱和度下的细胞中基本检测不到HIF-1α亚基的表达,而在缺氧状态下,HIF-1α亚基的降解被抑制,1α和β亚基形成有活性的HIF-1,转移到细胞核内调节多种基因的转录。研究表明HIF-1α在房颤中表达增高,其在房颤中的作用被证实与VEGF、MMP、TRL2、TGF-β的高表达相关,从而增加纤维化和炎症的水平。此外,HIF的转录因子活性主要靶点包括HK、GLUT1、PDK1、PFK、LDH、EPO、VEGF等,这些均在房颤中增高。尽管没有直接证据,研究提示HIF-1α可能在介导房颤时的Warburg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HIF-1与其介导的Warburg效应本身就在免疫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免疫/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认为HIF-1在房颤中可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改变心肌细胞的代谢状态、促进心房纤维化、促进免疫细胞的招募与激活。

AMPK信号通路


  AMPK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感受器,一旦激活,AMPK就会激活分解代谢途径并抑制合成代谢途径,促进脂肪酸氧化、线粒体生物发生以及氧化代谢所需的基因表达;提示AMPK可能发挥抗Warburg效应的作用。研究已经证实AMPK能够通过抑制HIF-1的表达从而抑制Warburg效应,抗肿瘤增长。


  AMPK在房颤中发挥保护作用,而AMPK激活的缺乏则会促进房颤的发展。研究表明AMPK在房颤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缺乏会导致离子通道的改变、炎症的激活、活性氧的增加、心房增大与心房纤维化,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此外,AMPK能够促进脂肪酸的代谢,这与AMPK/PGC-1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在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中,心脏转为葡萄糖利用为主,而AMPK的激活能够帮助心肌恢复为以脂肪酸代谢为主。这可能是由于脂肪酸代谢的增强能够通过randle循环抑制糖酵解;也可能是AMPK能够通过抑制HIF直接抑制糖酵解。另一方面,AMPK本身也能够促进糖酵解;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AMPK对房颤中的能量代谢的影响十分重要。

三、总结与展望


  尽管有氧糖酵解的效率比氧化磷酸化要低,但单位时间内有氧糖酵解能够为细胞提供更多的能量。房颤时心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如同肿瘤细胞需要更快能量供应来进行生长,心肌细胞也同样需要更快地获得能量。因此,可以认为Warburg效应是一种心肌细胞代偿性的反应,其存在是为了在应激下保护心肌细胞,促进心肌细胞生存。另一方面,长期Warburg效应的激活又可以促进心房发生结构重构与电重构,从而促进了房颤的维持与发展。


  本文通过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Warburg在房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许多问题仍未解决:Warburg效应在房颤时的具体发生机制如何?改变的代谢状态如何影响心肌功能?Warburg效应在免疫细胞、心房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中是否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其重要产物乳酸对房颤的影响如何?进一步研究可能会为房颤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耀中刘启明(医院)


  刘启明,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脏介入亚专科主任、湖南省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副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湖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副主任,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培训导师,湖南省医学科学骨干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骨干青年教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期刊编委。


  带领团队在湖南省内率先开展了房颤三维标测下消融、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和“一站式”介入手术,完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及推广》课题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心房颤动和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技术临床应用与推广》课题获中南大学医疗成果一等奖、《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探讨与介入治疗》课题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带领的团队年获中华医学会房颤基础与临床研究杰出贡献奖;湖南省内率先开展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CRT)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等心脏植入装置手术以及主动电极导线植入术;完成《心血管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并发症的认识、预防及处理系列研究》课题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带领团队年获ICD推广普及进步奖;主编出版“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心导管手术常见问题与对策》。


  国家留学基金委等派遣美国Oklahoma大学和德国汉堡St.Georg医院访问学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NEJM、LANCET和JACC等全球顶尖杂志上发表学术观点SCI论文近篇,培养毕业博士/硕士40余名,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手术。

推荐阅读

学术荟萃|华伟:心脏起搏最新临床研究

学术荟萃|王新康: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

学术荟萃|汪文娟:室速积分法诊断宽QRS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曹雪滨:预适应训练心脏保护作用实际应用的探索

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崔连群:引领未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未来方向,实现冠脉介入“零植入”

学术荟萃|王正忠: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当前的推荐和新进展

学术荟萃|葛均波:年心血管治疗进展回顾

学术荟萃|杨士伟:冠心病介入治疗挑战及进展

学术荟萃|魏庆民:PCI术中球囊支架通过困难的解决办法

学术荟萃|马长生:心房颤动防治的发展与展望

学术荟萃|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综合防治

学术荟萃|韩雅玲:任重道远 未来可期

学术荟萃|郭丽君:PCI患者DAPT时长有望缩短吗?

学术荟萃|荆全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CTO病例

学术荟萃|李春洁:深化胸痛中心建设,践行胸痛中心全市模式

学术荟萃|赵世华:心血管影像临床应用与进展

学术荟萃|严金川:急性心脑血管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刻不容缓

学术荟萃|周玉杰:心血管病诊疗困境与探索

学术荟萃|李成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学术荟萃|于波:影像学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策略制定

学术荟萃|关怀敏: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