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受湖北电视台之邀就房颤话题录制了一期《荆楚大医生》。节目有40分钟,担心浪费你们的流量,我没有转到咱们“周悘说”,只出了一期文字版。
结果有宝宝不乐意了,喊着要看视频。
莫闹莫闹,这就奉上。我们还贴心地将重点截出来,分成四个章节,剪辑成了四个短视频。
觉得为我浪费流量划不来的盆友也可以看我总结的文字版
房颤患者心跳像
“群魔乱舞”
(视频摄制: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荆楚大医生》)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心脏丧失了规律的舒缩活动。
正常心跳的电流是从窦房结发出,而房颤患者是从心房,并且节奏极快,通过房室结的传导之后,带动心室跳动的节奏就会时快时慢。
这种感觉和初见恋人时“小鹿乱撞”有点像: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
“小鹿乱撞”是一个很浪漫的形容,其实和“群魔乱舞”更接近,因为心跳毫无规律可言。心律快的时候可达多次/分钟,有时又很慢,两次心跳之间的空白期长达几秒钟,甚至诱发晕厥。
莎士比亚可能死于房颤?
(视频摄制: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荆楚大医生》)
这一节略长,接近6分钟,主要讲的房颤三大危害。重点有点多,我们一起来捋捋。
首先是发病率。房颤是一个老年病,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接近10%。也就是说,10个80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房颤患者,这个发病率相当高了。
那么得了房颤有哪些危害呢?一是心慌气短。47岁的莎士比亚在去世前五年曾经写了这么一段话:
我的身体在颤抖,
我的心在疯狂的舞动,
但我并没有感到快乐。
这段在莎迷看来是描述暗恋心情的一段话其实就是房颤的感觉。莎士比亚之死一直是未解之谜,有一种阴谋论认为莎士比亚死于亲戚的*杀。
但他的医师兼女婿约翰·霍尔博士根据这段话的描述,认为莎士比亚死于房颤导致的脑中风。
不过时间不太对得上。莎士比亚死于年,而医学界发现房颤这一电生理现象是17年后的事情,而且是在动物身上。真正在人体身上记录到房颤心电图则是在年。
所以我觉得将这段话作为莎士比亚死于房颤的佐证略牵强,人家应该就是单纯地描述暗恋感觉。
但是房颤的确会导致脑中风。心脏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室,左心房是房颤发源地之一。
发生房颤时,心房是缺乏有效收缩的,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血液不畅,就容易长血栓,跟着红血球从左心室,掉到主动脉,再到颈内动脉,最后到脑部,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除脑中风外,房颤还会诱发心衰。你想啊,上帝让它跳70次/分钟,你让它跳次/分钟,不堪重负的心脏就会提前衰竭。
一张表格告诉你中风几率有多高
(视频摄制: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荆楚大医生》)
房颤引起的中风和别的中风有什么不同呢?主要体现在“三高”:发病率高(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我们重点讲下复发率。房颤引起的脑血栓病根不在其他地方,在心脏。如果房颤抗凝治疗不规范,血栓就会不断产生,从而导致脑中风反复发作、加重甚至死亡。
那么是不是所有房颤病人都需要抗凝呢?其实是有一个标准的。国际上有个通用的评分标准——CHA2DS2-VASc评分表,每一个房颤患者都需要对照此表给自己打分,来判断自己发生中风的风险有多大。
这张表格列出的就是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因素。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认为,只要总分大于等于2分,就属于中风的高危病人,就需要进行规范抗凝治疗。分数越高,意味着发生脑梗的风险就越高,就越需要接受抗凝治疗。
简单三招检测房颤
呃,坑爹啊,原来一次推送只能添加3个视频好吧,那这最后一个短视频的内容我用文字表述吧,主要是告诉大家如何自测自己是否患了房颤;
摸脉搏。心慌发作时,可以摸摸自己的脉搏,是否规律、一致、强而有力;
摸心跳。如果不是规律跳动,就要高度怀疑得了房颤;
查看脉搏跳动和心跳是否一致。
今天你们说我不拍视频没有硬货
明天你们说我尺度太大有失身份
我也好想好想
让你们欢喜
我是正经但不刻板的心内科医生,
一个间歇性飙戏的临床段子手。
我叫周宁
这是我的名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