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突破丨与心脏病纠缠十八年,心衰患者慕名来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www.bdfyy999.com/Photo/zhongkerongyu/938.html

*伟剑为美国专家演示左束支起搏手术

今年4月,54岁来自上海的心衰患者李先生慕名来到温州医院,寻找国内希氏束起搏技术的成熟团队——心血管内科主任*伟剑带领的起搏电生理团队。问起为何会来到温州地区求医,李先生开始回忆自己与心脏病“抗争”十八年来,不断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所历经的种种“波折”:

心脏“乱”跳、心率减缓,不得不装上起搏器

李先生的家族有心脏病史。从年开始,他一直受到心脏病的困扰,房性早搏、心房颤动、持续性心律失常,还曾发生过心脏停搏。心脏“乱”跳很难用药,早搏、房颤的药物会使心率减慢,与心脏停搏的药物相互冲突。

心律失常、心跳缓慢,药物控制效果欠佳,李先生医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相当于给自己上了个‘保险’,用药也能方便些”。

依赖起搏器,心脏自身病程发展为心衰

安装了起搏器后,心脏停搏的“地雷”虽然排除了,但是心房和心室依赖起搏器,开始“消极怠工”,自主功能下降,逐渐发展成为“双结(窦房结和房室结)病变”。

植入传统起搏器刚开始的七八年,李先生并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症状,觉得自己还能再“扛一扛”。直至年,李先生第一次更换了起搏器,此后他愈发感到乏力、透不过气。术后随访,各项检查指标显示:起搏心率虽然能维持正常的60跳每分钟,但心脏却在扩大,心脏收缩能力也在下降,心功能开始出现问题。也就是装了起搏器之后,李先生自身的心脏病仍一直在发展,逐步进展为心衰。

李先生进一步得知,传统的起搏器是非生理的,导致心室跳动不同步,不同步使得心脏收缩能力明显减弱,泵血量也大大减少。

心脏通过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为人体循环不断输送血液。若心脏供血量减少,早期心室通过增加心肌的收缩力来代偿,心脏负荷大大增加,逐渐出现心室扩张,进行性的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病变到一定程度,不能维持必需的心排血量时,必然导致心脏功能的衰竭。

寻找更生理的起搏术式

心脏收缩能力持续下降,若不干预治疗,对于约半数患者来说,也许只有5年的时间。

十多年间,李先生医院之间,不断咨询专家意见,也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他深知寻找更加生理的起搏术式是关键,即尽可能模拟窦房结及房室传导系统的生理功能,提供与静息及活动相适应的心率并保持房室同步。心房、心室之间协调起来,心脏收缩能力提高,才能缓解心衰的状况。

年1月,他在上海接受了外科“迷宫手术”——房颤消融术,并考虑后续升级二腔起搏为生理性的三腔起搏。诊疗期间,有医生向他建议,医院正在开展希氏束起搏,可以一试,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三腔起搏器基本费用要7、8万,开销大;而希氏束起搏费用较低,最大化地模拟了生理性起搏路径,使心脏跳动同步性更好,李先生认为值得一试。

经过网络查询,医院各做了几十例希氏束起搏,技术刚刚起步。而这项技术较为成熟、经验更为丰富的专家团队是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伟剑带领的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希氏束起搏技术,手术病例达余例,医院医生也是通过该团队学习希氏束起搏技术。

简单办法解决复杂问题:

希氏束起搏纠正心衰患者左束支传导阻滞

希浦传导系统起搏利用心脏本身的传导系统进行起搏,能使心脏跳动更加协调,同步性更好,收缩更加有力。希氏束起搏与左束支区域起搏同属希浦传导系统起搏,只是起搏点不同。

希氏束起搏(HisBundlPacing,HBP)避免了常规右室起搏导致心室失同步从而介导的心衰,还可以纠正室内传导阻滞,替代三腔起搏治疗实现心室再同步化治疗,被公认为目前最生理的起搏方式,相对于传统起搏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心功能。

而左束支区域起搏(Lftbundlbranchpacing,LBBP)在希氏束起搏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而来,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操作更便捷,参数更稳定,急性期和远期阈值更低,适用病人更广泛,解决了希氏束起搏的一些不足。

今年4月,李先生慕名来到温州求医。被诊断为: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双結病变伴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考虑心室起搏依赖介导心肌病加重。

4月27日,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心脏导管室为李先生实施手术。

人工心脏起搏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考虑到李先生更换起搏器才两年多,手术决定不替换脉冲发生器,只通过增加一根新的电极导线替换原心尖部位导线行左束支起搏。

微创手术中,医生用一根细长的输送鞘,在造影屏幕监视下,精确地将电极从右心室间隔侧“旋入”左心室内膜下的左束支区域,纠正了导致病人左心室收缩失同步的左束支传导阻滞,达到双室同步,恢复同步性提高左室收缩功能。相比传统的起搏器植入手术,该项术式要求准确把握电极固定深度,手术技术更加精准,团队经过2小时的密切配合,顺利完成手术。

自身心电图

术前原起搏心电图

升级术后心电图

术前、术后一月胸片对比

一个多月后,李先生来到温医大附一院复查,检查指标均得到了改善:

左室舒张内径由原来的65mm缩小为56mm;

B型钠尿肽(反应心衰严重程度的指标)从pg/ML下降到了pg/ML,心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EF值(心脏射血分数,是收缩力的指标)从术前的40%恢复至55%,心脏供血能力增强。

李先生愉快地说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精神比之前要好多了!仅仅花了原治疗费用的1/2甚至1/9达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也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左束支区域起搏操作更便捷,适用病人更广泛,费用大大下降,为心衰患者和有心衰倾向的病人带来新的曙光。目前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已开展此项技术病例近例。同时,为了推动左束支区域起搏临床研究与应用在国内甚至国外规范、有序地发展,*伟医院开展了手术带教,并在国外开展了大量的专题报告,接受培训的医生达上千人,医院相继开展此项技术。

专家团队介绍

温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伟剑带领的电生理团队,在希氏束起搏技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取得的成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截至目前,永久希氏束起搏手术病例超过余例,左束支区域起搏手术病例将近例,全国各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同时,*伟剑团队致力于希氏束起搏技术的规范化推广与普及,积极开展希氏束起搏技术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举办多期希氏束起搏培训,赴北京、上海进行手术演示及教学,推动国内数十家知名的心血管中心相继开展该技术,为希氏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引领作用。目前,团队医院开展手术带教,在国外开展专题报告,积极推动左束支区域起搏临床研究与应用在国内甚至国外规范、有序地发展。

科普小贴士

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心脏虽小,却有两房两室,上方是左、右心房;下方是左、右心室。

心的传导系统

心脏有节律地跳动,是由于心脏壁内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前后结间束、左右房室束分支、分布到心室乳头肌和心室壁的许多细支。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窦房结借纤维传至左、右心房,使心房肌收缩。同时兴奋可经结间束下传至房室结,再经房室束、左、右束支,分别沿心室内膜下行,最后以细小分支即心内膜下支(Purkinj纤维网)分布于心室肌,心室肌也开始收缩。

就这样,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完成一次心跳。回收静脉血,再把动脉血泵到全身。心跳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

正常情况下,心脏由总指挥部(窦房结)引导,有规则、有节律地跳动。心跳的频率在60~次/分。这就是我们在心电图报告中常常见到的「窦性心律」。

心脏为什么会「乱」跳?

1.「指挥部」瞎指挥

特别亢奋:心率超过次/分,就是窦性心动过速,简称「窦速」;

特别懒:心跳频率低于60次/分,就是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

不按规则出牌:心跳时快时慢,就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突然罢工:就是窦性停搏;

生病了:这种情况叫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

当指挥部起内讧,心脏某些部位不听窦房结的指挥,抢先发出信号引起心脏搏动,称为期前收缩或过早搏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早搏」。

2.「情报网」乱了套

有时,不但窦房结的指挥权被夺取了,连情报网也短路了,不断在甲、乙两点间反复发送信号,就会引发快速性的心律失常。例如:

心房颤动:即「房颤」,心房频率可达~次/分,伴随心室节律不规则;

心室颤动:即「室颤」,心室快速颤动时,根本无法有效收缩将心脏的血液泵到全身,人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这是最严重的心率失常。

有时,情报网信号故障,就会引起传导阻滞。根据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有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来源:心血管内科

文字:叶张翔

编辑:叶张翔

审核:苏蓝何倩薛晓方

温州医院

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