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白癜风病看的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大约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患有房颤。对中国上千万房颤患者而言,规范化的诊治非常重要。但是,目前中国房颤诊治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不仅广大患者对房颤及其危害性的认识不充分,许多非心内科专科医师及基层临床医师也普遍缺乏房颤规范化诊治的理念。对于房颤的管理,应该从健康教育、诊断、评估、治疗、随访观察等各个方面予以加强。而且,身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房颤医院及医师,应该将房颤患者作为主体,充分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作为桥梁,加强患者与医疗人员之间的联系(图1)。
一、重视针对普通大众的房颤科普和基层医师的知识更新
1.虽然房颤为心内科常见病,但目前其诊断率并不理想,治疗率更低,而与此同时其发生并发症的后果却很严重。按照统计数据,大约有五分之一的脑卒中是由房颤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不少患者往往在发生脑卒中以后才被诊断患有房颤。由于目前并无预防房颤的可靠方法,因此早期发现显得尤为重要。为能够尽早发现新发房颤病例,就需要针对全部的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关于房颤危害的基本知识。医院需承担起策划和实施房颤教育的主要责任,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媒介,实施医院内或局限于讲座、义诊等传统形式,应该充分利用平面、电视和网络媒体,将宣传平台从传统的报纸、电视扩展到人们的手机、电脑屏幕上,使全社会都能了解房颤及其危害。
2.房颤指南的更新、新药物新技术的面世对于房颤的治疗有相当大的提升,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所有这些必须通过宣传推广方能够让广大基层临床医师实时了解与吸收。除面对面授课外,还可以通过建立
老年(男性>60岁,女性>50岁)以及已经具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都应成为重点监测人群。如有条件应建立数据库将这类人群全部纳入,由医院及健康管理机构定期以邮件、短信、
为做到早期发现,首先需要也应该做到的是心电图的普查。对于症状非频发的患者应完善动态心电图检查(1~7天Holter)。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其症状出现可间隔数天甚至数月。另外,经研究证实还有一部分阵发性房颤可完全没有症状,对于这类患者的早期诊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尝试的途径是使用可穿戴式设备进行长程的心律筛查。可穿戴设备具有外形小巧,可长时间(包括睡眠时)佩戴等优点,容易被社区人群接受,医师及健康监测人员通过如“天瑞医生”、“Alivecor”之类的工作站或移动终端,可实时查看社区居民在家中上传的模拟导联心电图,早期识别其中的房颤患者(图2)。
三、个体化评估房颤的危险因素
一旦心电图诊断为房颤,应立即给予危险因素的评估。对于在社区发现的房颤患者,可由社区医医院就诊。可以在医院进行评估,医院进一步诊治。
针对房颤的主要并发症和面临的主要治疗问题,所有新发现的房颤患者都需要进行卒中和出血事件风险评估。通过CHA2DS2-VASc评分来评价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同时通过HAS-BLED评分来评估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应当告知患者对其评分的意义和其所面临的危险因素。
当患者治疗方案调整或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再次进行评估。
四、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优化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流程和效率
(一)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1.抗凝治疗。对于所有CHA2DS2-VASc≥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考虑抗凝治疗。华法林为一线口服抗凝药物,在开始抗凝治疗前应与患者详细沟通,交代抗凝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研究已证实达比加群酯及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物在预防卒中方面效果与华法林相同,正逐步推广使用。
2.合理选择心率控制治疗药物。心率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适用于无意愿转复窦律或当前病情不适合转律治疗的患者,起始药物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
3.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房颤患者,应用非药物手段恢复和维持窦性节律作为首要考虑。其中导管射频消融经过数十年发展,在各项指南中均已被列为一线治疗方法。患者需要在有经验的地区心律失常中心评估恢复窦律的时机及具体方式。
4.对于血栓栓塞风险为高危且出血风险也是高危的患者,或者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可以选择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二)优化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流程和效率
1.利用信息手段管理门诊患者的抗凝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口服华法林时必须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但华法林的血药浓度容易受到食物及其他诸多药物的影响,为使INR长期维持在治疗窗内需要患者反复就诊、抽血化验。对于这部分患者的管理虽然简单重复但是又不能遗留,需要耗费门诊医师大量的工作量。可以利用如“病历夹”之类的患者管理软件将同类患者统一管理,根据病情、病程设定随访的节点及内容,系统将在指定时间自动向患者发送随访提醒的信息,完成随访及检医院,需要干预的检查结果会由医师通知患者并指导调整药物。这样既能保证随访的及时性,也能大大减轻随访医师的负担。此外,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也必须定期随访心电图、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样可以通过患者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图3)。
2.房颤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的患者管理。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的管理,涉及术前准备、手术安排、术后随访等多个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图4)。
(1)术前住院检查期间,医院HIS系统关联的“医院”软件(手机端或PAD端),可实时查看患者的住院医嘱、检查单、化验单等重要资料,进行远程查房、阅片及调整医嘱,及时掌握患者术前准备的完成情况。
(2)在负责实施手术的医师小组之间,通过“滴答清单”之类的移动软件,可实现协作办公,各位分管医师将手术患者的信息输入待安排清单,由住院总医师掌握全局,并在每个手术日前上传该日拟手术患者列表及手术顺序安排。
(3)每一例房颤手术的资料都应保存供日后回顾研究用。通过“印象笔记”等云记录软件,建立房颤手术记录的网络数据库,术后即刻上传该患者的手术记录、多导电生理图、X线影像图、三维电解剖图等资料,手术组医师均有权限读取这些记录。
(4)患者术后出院时,除交予出院记录等常规材料外,同时告知其专人接听的心律失常热线号码,告知患者
(5)住院行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颤患者同样可以上述模式接受统一管理。
五、以信息化手段协助患者随访,保持对患者病情的掌握
1.随着门诊就诊及手术病例的增多,完成初始治疗后进入随访的患者也不断增加。通过在开始治疗时将患者纳入上述各种网络平台及数据库,可对后续的随访带来极大便利。
2.随访时的检查除了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以外,也可以使用可穿戴式设备实施较长程的心电监测,利于进一步验证治疗效果(详见前文)。
3.由于云平台及数据库可由多位医师共享,患者不论在哪位医师处随访,该医师都能获取其既往的全部病例信息及治疗经过。在将本次随访情况及治疗调整更新入数据库后,其他医师也能实时读取。这样保证了每个患者的治疗资料完整不遗漏。
六、小结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使用各种移动终端及网络云平台进行房颤患者的管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既极大地缩短了患者与医师之间的沟通距离,又使医师对患者整个院内院外治疗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大大节约患者与医师的时间与精力,使有限的医师能够服务更多的患者。但尚没有一个移动医疗软件能够整合所有数据的功能,如联合移动穿戴信息采集到门诊管理和住院HIS直至住院后随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整合式的APP会出现在广大的医师面前,给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带来无限方便,同时促进医学科研大数据的医学科研发展。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出自《门诊》杂志年07月刊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