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静ARB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地位 [复制链接]

1#
病史资料(女,60岁)

现病史:5年来规律服用“氨氯地平”降压,血压控制可,1年前感心悸、气短,至我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房颤”,转律后窦律不能维持。嘱患者长期服用“缬沙坦80mg1次/日,华法林2.5mg1次/日,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1次/日”,但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后间断服用上述药物。半年后以“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3小时”之主诉再次就诊,收住我院神经内科。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

体格检查:肺腹阴性,心律不齐,约次/分。神经查体:高级神经功能未见异常;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上下肢肌力约为0级,肌张力、腱反射均减低,左侧病理反射阳性,余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最终诊断:1、右侧颞顶叶大面积急性期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心源性栓塞;2、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高血压伴房颤流行病学

中国:房颤患病大国。

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对中国14个省市29,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男性房颤总患病率高于女性(p=0.)。

房颤的病因: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二尖瓣疾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炎;预激综合征。非器质性心脏病:肺病(COPD,肺炎,栓塞);甲亢;酗酒——“假日心脏综合征”;甲基*嘌呤(茶碱,咖啡因);全身性疾病(败血症,恶性肿瘤,电解质紊乱,孤立性房颤)。

约50%以上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

多项研究显示高血压显著增加房颤风险。

SPORTIFⅢ~Ⅴ研究高血压显著增加房颤患者脑血管事件。

LIFE研究:房颤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

高血压发生房颤的机制

心房重构是房颤发病的重要环节。

高血压导致房颤的发病机理。

RAS介导心房重构引起房颤。

ARB与高血压伴房颤的上游治疗

对房颤药物治疗的思考:传统治疗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衰/冠心病引起房颤时才开始治疗,房颤一旦发生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严重的临床后果。基础疾病发生之前的炎症和纤维化使心房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是作用于离子通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难以维持窦性节律的原因。房颤治疗的新观点——上游治疗:一级预防-减少新发房颤;二级预防-减少房颤复发。

上游治疗旨在控制高危因素预防房颤发生。

强效降压和降低左房负荷是控制房颤的关键。

LIFE研究:逆转左房扩大和左室肥厚可预防新发房颤。

ARB预防房颤患者的心房电重构。

荟萃分析:ARB显著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ARB药物可有效维持窦性节律。UseofIrbesartantoMaintainSinusRhythminPatientsWithLong-LastingPersistentAtrialFibrillation:AProspectiveandRandomizedStudy。

ESH/ESC高血压指南:高血压伴房颤是ARB的强适应证之一。

ARB与高血压伴房颤的下游治疗

ARB药物与氯吡格雷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事件研究。

ACTIVE-Ⅰ入选标准:房颤(持续性、阵发性或永久性);合并心血管高危因素(至少有以下一项):年龄≥75岁;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非中枢神经系统血栓;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伴左室射血分数45%;外周血管疾病(外周动脉血运重建史,截肢或间歇性跛行且踝臂收缩压比值0.9);55~74岁且有以下任一项;需要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或心梗史;或冠心病史。

ACTIVE-Ⅰ研究结果:例血压获得控制的房颤患者,ARB与安慰剂相比,降低心衰住院风险达14%(P=0.);降低卒中、TIA和非CNS栓塞复合终点达13%(P=0.);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复发达11%(P=0.);因心血管病住院次数(P=0.)和天数减少(P0.);患者耐受良好、与安慰剂相似。

ACTIVE-Ⅰ的临床意义:早期干预策略是尽早使用RASI药物。1、能阻止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展,延迟或减轻左心房增大,从而减少房颤发生,进而降低卒中发生。2、RASI药物减少房颤患者心衰发生,心衰是房颤更常见但被忽视了的并发症。3、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不能改善房颤患者的心功能,更不能有效预防心衰发生。

未来房颤防治策略。

年中国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高血压伴房颤的治疗原则。ACEI和ARB推荐用于预防房颤的发生和进展。ACEI、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预防心肌重构,减轻心房纤维化和肥大,恢复心肌细胞间隙连接的解耦联及钙调控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单药控制不良时,优先推荐A+C或A+D。美国房颤指南推荐控制心率的一线治疗药物为BB、非二氢吡啶类CCB。

病例总结

高血压伴房颤治疗总结:

医师介绍

周静,中共*员,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讲师。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科会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如一日辛勤地耕耘在医疗服务第一线。共发表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其中CSCD3篇,参编《临床心血管疾病诊疗学》著作一部。曾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无复流的机理探讨》申请到延安市科学技术研究课题一项。申请到院级科研课题3项,多次获医院科技奖及新业务一、二、三等奖10余项,多次被评选为先进个人、优秀个人、优秀共产*员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