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埃里克森生死时速救援堪称教科书,急救生存 [复制链接]

1#

埃里克森生死时速救援堪称教科书

急救生存链应环环相扣

保健时报记者燕声

在丹麦当地时间6月12日举行的欧洲杯小组赛丹麦与芬兰之战中,出现了令全世界球迷揪心的一幕。比赛中,丹麦球星埃里克森突然倒地。随后整个球场演绎了心跳呼吸骤停黄金4分钟急救演示,把埃里克森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为54.4万,位居全球之首,估计每分钟将有两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心脏骤停后的救治过程需要5个环节无缝链接,通常称之为生存链。

第一步呼救

心脏骤停发生后先要呼救

埃里克森倒地后,同队队友德莱尼第一时间就向场边招手,主裁判安东尼·泰勒也意识到了问题,仅用了5秒钟就让队医入场。

生存链包括呼叫急救人员、现场心肺复苏和使用生命的“灭火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人员医院内的高级心肺复苏。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杨进刚介绍,在救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脱节,生命就可能逝去。

而心梗救治的第一步是要呼救。杨进刚介绍,由心肌梗死导致的胸痛往往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胸痛后不要等待,应尽快呼叫救护车。心肌梗死在发病3小时猝死发生率最高,3小时也是救治的黄金时机。发生心梗时,如患者自己乘车、步行等,此时身体的活动将加重心脏负担,加大梗死面积,诱发合并症,加速病情进展。因此,对于持续或突发剧烈胸痛伴大汗的患者,应该立即呼叫救护车,而不是自行就诊。

第二步及时心肺复苏

第一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

能使存活率提高1倍

丹麦队队长克亚尔显然意识到埃里克森可能是心跳呼吸暂停,马上根据急救知识掰开埃里克森的嘴,避免他咬伤自己的舌头。在队医到场之前,克亚尔还为埃里克森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生命链的第二步就是要进行早期心肺复苏。瑞典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第一目击者对院外心脏骤停者进行了心肺复苏,使存活率提高了1倍。这里的第一目击者有可能是医生,也有可能是律师,还有可能是其他各行各业的,在患者附近的人。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心肺复苏技能。

目前全球统一的心肺复苏标准技能要求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识别、呼救、判断、复苏;快速(频率~次/分钟)、用力(深度5~6厘米)进行胸外按压;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通气有效但避免过度通气;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及正确应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气道异物梗阻患者的急救。

第三步早期除颤

自动体外除颤器是生命的“灭火器”

埃里克森倒地的1分钟内得到了克亚尔的胸外按压,然后队医到达时距离埃里克森倒地仅过去了2分钟。急救的接力棒交到队医手中,队医对埃里克森进行了更为专业的胸外心脏按压,并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傻瓜除颤器”,是生命的“灭火器”,是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的仪器。其操作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根据仪器上的提示进行每一步的操作即可,可以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近期发布的《中国自动体外除颤器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指出,国内自动体外除颤器投放或公众启动除颤项目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的现状,大部分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共识认为,在公共场所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让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重视和广泛配置使用,这将是我国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教育和生命安全保障的一个里程碑。

第四步早期高级生命支撑

专业医务人员的进一步救治

急救的第四步是专业医务人员对猝死患者提供的救治。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指由专业医务人员在心搏呼吸停止现场,或在向医疗单位转送途中进行的抢救。此阶段可能应用一些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患者的心脏恢复搏动,恢复自主循环,提高心、脑灌注压,减轻酸血症,提高心室颤动阈值。其主要包括通气与供氧、循环支持、电除颤、复苏后脏器功能监测等。

第五步综合治疗

继续救治直至病情稳定

最后一个环节是针对患者的后期综合治疗阶段。心肺复苏后医务人员还需对心律、血压、心功等功能的恢复进行一系列详细的治疗,直至患者病情稳定。

那么,猝死有哪些发病原因?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介绍,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有所区别。在中老年患者中,缺血性心肌病或者冠心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在中青年患者群体中,心肌病则占据主要位置。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主要是各类遗传性恶性心律失常。除上述明确的病因外,发生心脏性猝死通常还需要一定的诱因,如加班熬夜、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大量饮酒等。

心脏性猝死如何才能预防?杨进刚说,猝死前或心梗最重要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胸痛或胸闷,伴有大汗。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后背、下颌、胸骨后、上腹部、剑突下等,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性质可以是压榨性、烧灼样、憋闷,有时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或恐惧感。如果伴有面色大汗、苍白、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更有可能是心梗或猝死前兆。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平时要做到规律作息、规律且有效的运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燕声万涛

值班主任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转

邮箱:ln

cnki.net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